[发明专利]一种冷床保温罩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54215.7 | 申请日: | 2011-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823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陈莹卷;钱宝华;李图学;马靳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43/00 | 分类号: | B21B43/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张爱云 |
地址: | 400013***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床 保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温罩,尤其涉及一种冷床保温罩。
背景技术
现代化的轧钢生产线中,尤其在中小型棒材生产线中,通常配置有步进齿条式大冷床,以实现轧件的长尺冷却,进而提高冷却效果和生产效率,同时便于后续的剪切、打捆、收集等工序的进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钢种,如空冷易产生白点的合金结构钢、在热应力和组织应力作用下易产生开裂的钢种,需要减少轧件在冷床区的冷却温降,以保证经后续锯切工序后进入缓冷坑收集的温度要求;而有些要求进行下游冷加工的钢种,则需要在轧机出口高温段进行缓冷以获得较为粗大的晶粒,以便满足下游行业的冷加工要求。
对于上述第一类钢种,虽然设计时已考虑到步进齿条式冷床快速步进功能,即冷床须同时具备冷却较高机时产量普通材的冷却能力要求和冷却特殊材的快速步进降低冷却温降的要求,但是,轧件实际下冷床时的温降仍然较大,无法确保高温缓冷材的入坑温度要求。对于上述第二类钢种,要求冷床入口侧具备较长的缓冷区间条件,即缓慢渡过高温区,因此,在冷床入口侧设置保温罩可以满足两类钢种的冷却工艺要求。
由于受到厂房内吊车大梁下缘标高的限制,现有冷床保温罩的宽度受到限制,同时由于受到长尺冷床运输轧件的功能限制,冷床保温罩无法设置多点或双点支撑,仅能设计为悬臂式结构,而冷床保温罩工作在高温环境中,容易受热产生变形。在保温罩宽度有限的条件下,为了满足上述第二类钢种的高温缓冷要求,一般需通过降低冷床的步进节奏时间,使轧件在冷床保温罩宽度范围内停留更长的时间达到缓冷目的,但这种方案的实施需要降低主轧线的轧制节奏来满足,直接导致了生产线机时产量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增加保温罩有效宽度的冷床保温罩。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冷床保温罩,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块保温罩且通过铰轴铰接,驱动装置通过导向装置与所述两块保温罩连接,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其中一块保温罩可以绕所述铰轴旋转且与另一块保温罩折叠或展开。
上述驱动装置为线轮驱动模块,包括设置在驱动轴上的线轮A,所述线轮A上设置两根连接线且通过上述导向装置分别与两块保温罩连接。
上述驱动轴通过轴承座A设置在支座A上。
上述导向装置为线轮导向模块,包括线轮B且设置在转轴B上,所述转轴B通过轴承座B设置在支座B上。
上述两块保温罩的上面分别设有连接座且分别与上述两根连接线连接,所述连接座上设有缓冲垫。
上述两块保温罩设置在支撑座上,所述支撑座包括转轴C且通过轴承座C设置在支座C上。
为了减小驱动装置的驱动力,所述支撑座铰接点的一侧的保温罩下面设有平衡块。
两块保温罩分别通过缠绕在线轮驱动模块A和绕在线轮导向模块B上的连接线提供支撑,有效解决保温罩悬臂结构无法双点支撑的问题。因此,本发明的罩盖可以具备更大的宽度,并能在高温环境中得到稳定的支撑,避免高温下得变形。
在保温罩打开过程中,首先通过线轮驱动模块A将连接线缠绕在线轮上,从而带动一块保温罩绕铰轴旋转,旋转过90度后,该块保温罩会在自重的作用下落到另一块保温罩上,此时,设置在连接座上的缓冲垫可以缓冲这一冲击,并且缓冲垫的上表面可以起到定位的作用,此时,两块保温罩完成折叠。通过线轮驱动模块A将连接线缠绕在线轮上,从而带动一块保温罩绕与支撑座C铰接的轴旋转,保温罩打开到位后,线轮驱动模块A停止驱动并锁定,此时保温罩完成打开过程。由于采用了折叠的保温罩结构,因此保温罩打开后,其高度可以得到有效的降低,从而避免厂房吊车大梁对保温罩宽度限制的影响。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设置折叠式保温罩,两块保温罩分别通过设置在驱动装置和导向装置上的连接线提供支撑,有效解决了现有保温罩悬臂结构无法双点支撑的问题,因此,罩盖可以具有更大的宽度,并能在高温环境中得到稳定的支撑,克服高温下的变形。减少了缓冷收集材在冷床区的冷却温降,并增加了冷加工材的高温缓冷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保温罩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俯视图;
图3为图1保温罩折叠过程(一)示意图;
图4为图1保温罩折叠过程(二)示意图;
图5为图1保温罩折叠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542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