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配式变形桩及装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54430.7 | 申请日: | 2011-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13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周兆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兆弟 |
主分类号: | E02D5/48 | 分类号: | E02D5/48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平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2 | 代理人: | 翟中平 |
地址: | 310017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式 变形 装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根据所压桩(打桩)地质条件,通过对桩身的桩翼进行调整的一种装配式变形桩及装配方法,如属管桩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所有CN 1644803C、名称“筋状管桩”, 它包括桩体,桩体内设有加强筋,桩体的外壁有纵向凸起的筋。优点:管桩外壁上纵向筋的设计,不仅有效地扩大整体管桩的有效支撑面积,提高管桩的承载能力,而且在确保管桩承载压力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减少管桩压桩深度,大大地降低了管桩的压桩难度和压桩成本。
本申请人所有CN 101144277A、名称“纵环交织筋状管桩”, 它包括桩体,桩体的外壁间隔设有凸起的环状凸筋,凸起的环状凸筋前坡面与桩体面夹角Α为170~100度、后坡面与桩体面夹角Β为90~170度,间隔位于管桩壁上多个凸起的环状凸筋间纵向设有一条或2条或多条凸起的纵向凸筋且与凸起的环状凸筋呈整体结构。优点:管桩外壁上多圈凸起的环状凸筋间纵向一条或2条或多根凸筋的设计,不仅有效地扩大整体管桩的有效支撑面积,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管桩的承载能力,同时满足了管桩内应力消失所需的强度,避免了管桩内应力对管桩的损害,确保了成形后的管桩质量,并且能够方便脱模。
上述管桩均为固定式结构,只能用于特定地质条件下当地质条件不同时,只能通过改变管桩直径及管壁来实现,而无法通过对管桩进行变异实现。
发明内容
设计目的:在背景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一种能够通过对管桩桩翼变异而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压桩的一种装配式变形桩及装配方法。
设计方案:为了实现上述设计目的。1、管桩的桩身设有一道以上凹槽且凹槽内装有管桩承载支撑圈翼的设计,是本发明的技术特征之一。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由于管桩承载支撑圈翼内圈为凸台圈且该凸台圈与桩身上的凹槽匹配形成带翼管桩;其次,管桩承载支撑圈翼是由直径各不相同的两半圈对接而成,两半圈的对接面采用螺栓连接,因此它能根据地质条件选择所需直径的管桩承载支撑圈翼;当地质条件差、为软土或砂土地质时,其选择管桩承载支撑圈翼的直径大,当地质条件好、为硬土地质时,其管桩承载支撑圈翼的直径小,而无需改变管桩直径及结构,并且同一根桩身可根据需要排列不同直径的管桩承载支撑圈翼,既可顺序排列,也可交叉排列。2、凹槽的槽口的宽度大于槽底宽度的设计,是本发明的技术特征之二。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既便于管桩脱模,又要确保管桩承载支撑圈翼对桩身的作用力,因此桩身凹槽上部倾斜角小,只要能脱模即可。3、管桩承载支撑圈翼上面为平面、下面为斜面的设计,是本发明的技术特征之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管桩承载支撑圈翼3,压桩时便于土上翻进入管桩承载支撑圈翼与桩身间,而管桩承载支撑圈翼上面为平面则可以有效地积聚上翻土,使作用在管桩承载支撑圈翼上下面及桩身上土压力动态相同,从而有效地提高管桩的承载能力。4、管桩承载支撑圈翼为两半对接结构且两半的对接面采用螺栓连接的设计,是本发明的技术特征之五。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实现桩不变,翼变,从而装配出能够适应不同地质条件的管桩。
技术方案1:一种装配式变形桩,它包括管桩,所述管桩的桩身设有一道以上凹槽,凹槽内装有管桩承载支撑圈翼且管桩承载支撑翼大小可以更换。
技术方案2:一种装配式变形桩的装配方法,⑴当所压桩的地质条件为软土地或砂土地时,根据软土或砂土承载摩擦系数选择管桩承载支撑圈翼的直径及每根桩所需管桩承载支撑圈翼的个数,然后将管桩承载支撑圈翼套嵌在桩身的凹槽内;⑵当所压桩的地质条件为硬土地时,根据硬土承载摩擦系数选择管桩承载支撑圈翼的直径及每根桩所需管桩承载支撑圈翼的个数,然后将管桩承载支撑圈翼套嵌在桩身的凹槽内。
本发明与背景技术相比,开创了桩身不变、桩翼变的先例,实现了用同一根管桩、配不同直径管桩承载支撑圈翼,适用不同地质条件压桩(打桩),不仅极大地简化了管桩制造模具,降低了管桩的制造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管桩的承载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装配式变形桩第一种装配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装配式变形桩第二种装配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附图1。1、一种装配式变形桩,它包括管桩,所述管桩1的桩身设有一道以上凹槽2,凹槽2内装有管桩承载支撑圈翼3。所述管桩承载支撑圈翼3内圈为凸台圈且与桩身上的凹槽2匹配。所述凹槽2的槽口的宽度大于槽底。所述管桩承载支撑圈翼3上面为平面、下面为斜面。所述管桩承载支撑圈翼3为两半对接结构,且两半的对接面采用螺栓连接,或采用机械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兆弟,未经周兆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544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