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二芳基庚酮类化合物的制备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55684.0 | 申请日: | 201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835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于治国;赵云丽;范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本溪)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49/248 | 分类号: | C07C49/248;C07C45/78;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07 | 代理人: | 李宇彤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肿瘤 活性 二芳基 庚酮 化合物 制备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医药及天然产物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的二芳基庚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Komar.) Nakai的干燥带叶茎枝。异名冬青、北寄生、柳寄生、黄寄生、槲寄、寄生、冻青。生于海拔300~2000 m的阔叶林中,寄生于榆树、柳树、杨树、栎树、梨树、李树、苹果、枫杨、赤杨、椴树等乔木上。冬季至次春采收,除去粗茎,切断,干燥,或蒸后干燥。槲寄生味苦、性平,归肝、肾经,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作用。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头晕目眩等。近年来不断发现其在心血管系统、抗肿瘤、治疗肝炎等方面的新疗效。槲寄生的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类、三萜类、有机酸、木质素类、苷类及少量甾醇、氨基酸、挥发油和无机成分等。
二芳基庚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界较少发现,目前从槲寄生药材中发现的这些新的二芳基庚酮化合物均为1-烯基- 3-酮基-1,7-二芳基庚酮结构,是尚未发现的新化合物。
近年来硅胶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制剂工艺改革、制剂质量分析等方面有了较广泛的应用研究,并明确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利用硅胶的吸附功能和物质的相似相容原理可从中药提取液中分离精制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最大限度地去粗取精,促进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二芳基庚酮类化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二芳基庚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该化合物的用途。
本发明所提供的二芳基庚酮类化合物,酮基位于C3位,且C1位具有烯烃结构,二芳香基分别位于C1和C7位,即属于1-烯-3-酮基-1,7-二芳基庚酮类化合物,并具有以下结构通式:
本发明提供其中一个二芳基庚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名称,即1,7-二-(4-羟基苯基)-庚烷-1,4-二烯-3-酮,英文名为1,7-bis(4-hydroxyphenyl)-1,4-heptadien-3-one,其具体结构式如下:
该化合物具有如下光谱学特征:1HNMR及13CNMR及HMBC谱如表1所示。
MS 数据:对于该化合物来说,其高分辨质谱给出分子离子峰ESI-MS (negative ion mode): m/z = 295.1328 [M+H]+, 317.1156 [M+Na]+; HR-ESI-MS: m/z = 295.1328 [M+H]+ (calcd. for C19H19O3: 295.1329),分子式:C19H18O3。该化合物质谱碎片特征来源于如下所示的裂解方式。
本发明所提供的二芳基庚酮类化合物是从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中分离制备,其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取槲寄生的干燥茎枝,乙醇回流提取,过滤,合并滤液,得醇提液,将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浓缩液;
(2)所获得的浓缩液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有机溶剂萃取,合并乙酸乙酯萃取液,减压回收,得槲寄生提取物;
(3)将所得的槲寄生提取物用适量甲醇溶解,并取适量硅胶拌样,将拌好的样品装入预处理好的硅胶柱中采用氯仿-甲醇(100:0~0:100)梯度洗脱,得到180个流分,其中Fr 41~50经硅胶柱色谱,石油醚-丙酮(10:1~1:1)梯度洗脱,得163个流分,其中流分44~57制备液相(检测波长:210nm;流动相:甲醇-水(60:40))得到新化合物1,7-二-(4-羟基苯基)-庚烷-1,4-二烯-3-酮。
本发明中,桑寄生科植物是槲寄生属植物。
本发明中,提取液为95%乙醇溶液。
本发明中,提取时是用8、6、6倍量的95 %乙醇回流提取2、1.5和1.5 h,并合并提取液。
本发明中,采用两次硅胶柱层析,第一次采用氯仿-甲醇系统梯度洗脱,第二次采用石油醚-丙酮系统梯度洗脱;采用制备液相进行制备时,流动相采用甲醇-水系统。
本发明中,采用硅胶柱层析时,采用干法上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本溪)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沈阳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本溪)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556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流差动保护同步方法
- 下一篇:液晶拼接墙幕显示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