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轿车安全拉手安装支架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57678.9 | 申请日: | 201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58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张妮;乔俊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3/02 | 分类号: | B60N3/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轿车 安全 拉手 安装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轿车安全拉手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安全拉手安装支架是用于安装安全拉手的,通常安装在侧围上部的内蒙皮上。主要由支架安装面,安全拉手安装面及两安装面的连接面构成。由于支架安装面和安全拉手安装面刚度、强度不够,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安全拉手安装支架出现变形、安装错位。同时,安全拉手安装支架的设计未考虑其在中高级车中侧气帘的应用,在侧气帘使用过程中,由于冲压件边缘较锋利,易割破侧气帘,导致侧气帘无法有效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轿车安全拉手安装支架,它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能够承受在各种路况下的作用力,并能保护侧气帘,使其正常工作。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轿车安全拉手安装支架,支架本体为冲压成型的钣金件,其特征是:所述支架本体的中部下凹,中部的左边与第一拉手安装平板相连,中部的右边与第二拉手安装平板相连;在第二拉手安装平板与支架本体的中部的相连部位设有方形加强筋,在第一拉手安装平板与支架本体的中部的相连部位设有圆形加强筋;在第一拉手安装平板和第二拉手安装平板上分别设有拉手安装孔;
所述支架本体的左部前边设有第一支架安装平板,第一支架安装平板与第一拉手安装平板垂直;所述支架本体的右部前边设有第二支架安装平板,第二支架安装平板与第二拉手安装平板垂直;在第一支架安装平板和第二支架安装平板上分别设有支架安装孔。
进一步,在所述第一支架安装平板和第二支架安装平板之间设有截断的翻边,在翻边与第一拉手安装平板和第二拉手安装平板相连的圆角部位设有三个转角加强筋。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拉手安装支架的整体刚强度,保证在各种路况下对安全拉手安装支架的作用力都在承受范围内。
进一步,在所述第一支架安装平板与所述翻边的连接部位设有圆弧翻边,在所述第二支架安装平板与所述翻边的连接部位也设有圆弧翻边。使安全拉手安装支架与侧气帘圆滑接触,以保证侧气帘在充气下降过程中,不被安全拉手安装支架划破。
本发明在原来的支架安装平板和安全拉手安装平板的基础上,在安全拉手安装平板处设置方形加强筋,其中一安装位置侧增加一圆形加强筋筋,在支架安装平板和安全拉手安装平板的连接圆角处增设三个转角加强筋,同时增设向内的圆弧翻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增设的三种加强筋,提高了安全拉手安装支架的刚度和强度,保证在汽车行驶中,各种路况对安全拉手安装支架的作用力,都在其强度承受范围内;同时增设的圆弧翻边,保证了侧气帘不会在充气过程中被割破,进而保证侧气帘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发明的示意图之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见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轿车安全拉手安装支架,该支架本体为冲压成型的钣金件;支架本体的中部下凹,中部的左边与第一拉手安装平板7相连,中部的右边与第二拉手安装平板8相连;在第二拉手安装平板8与支架本体的中部的相连部位设有方形加强筋3,在第一拉手安装平板7与支架本体的中部的相连部位设有圆形加强筋4,以增强拉手安装平板的刚度和强度;在第一拉手安装平板和第二拉手安装平板上分别设有拉手安装孔2;所述支架本体的左部前边设有第一支架安装平板9,第一支架安装平板与第一拉手安装平板7垂直;所述支架本体的右部前边设有第二支架安装平板10,第二支架安装平板与第二拉手安装平板8垂直;在第一支架安装平板和第二支架安装平板上分别设有支架安装孔1。
进一步,在所述第一支架安装平板9和第二支架安装平板10之间设有截断的翻边12,在翻边与第一拉手安装平板7和第二拉手安装平板8相连的圆角部位11设有三个转角加强筋5。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拉手安装支架的整体刚强度,保证在各种路况下对安全拉手安装支架的作用力都在承受范围内。
进一步,在所述第一支架安装平板9与所述翻边12的连接部位设有圆弧翻边6,在所述第二支架安装平板10与所述翻边12的连接部位也设有圆弧翻边6。使安全拉手安装支架与侧气帘圆滑接触,以保证侧气帘在充气下降过程中,不被安全拉手安装支架划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576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褐煤干馏配煤炼焦工艺
- 下一篇:套丝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