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降低单频或窄带干扰影响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57728.3 | 申请日: | 201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881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宋治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L25/02 | 分类号: | H04L25/02;H04L25/03;H04L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骆希聪 |
地址: | 20006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交 频分复用 系统 降低 窄带 干扰 影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涉及正交频分复用(OFDM)通信系统中降低单频和窄带干扰的方法。
背景技术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以其高效的频谱利用率、良好的抗多径衰落性能而被认为是第四代移动通信4G的核心技术之一。OFDM的基本原理就是把高速的数据流通过串并转换,分配到传输速率相对较低的若干个相互正交的子信道中进行传输。
OFDM技术作为一种宽带调制技术,在实际的无线信道传输时势必容易受到单频信号和窄带调制信号的干扰。传统的方法是对信道进行监听,然后选择可靠的子载波频点进行数据传输。但该方法实现复杂,并且在远程通信中尤其在面临复杂的信道传输环境时,频率选择性衰落现象不利于对信道的监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降低单频或窄带干扰影响的方法,不需要对信道进行额外的监听和跟踪。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降低单频或窄带干扰影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应用环境的信道模型仿真确定判决干扰的门限;计算每个子载波的信道状态信息;估算在无单频或窄带干扰情况下的信道状态信息平均值;根据每个子载波的信道状态信息与所述门限的比较结果确定每个子载波的软信息加权因子;以及根据每个子载波的软信息加权因子计算每个子载波的加权后软信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计算每个子载波的信道状态信息的步骤包括,每个子载波幅度增益的平方|Hk|2。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估算在无单频或窄带干扰情况下的信道状态信息平均值的步骤中,剔除依据一判决门限判定为强干扰点的子载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根据每个子载波的信道状态信息与所述门限的比较结果确定每个子载波的软信息加权因子的步骤包括:当子载波的信道状态信息小于判决干扰的第一门限与信道状态信息平均值的乘积时,令所述子载波的软信息加权因子等于信道状态信息;当信道状态信息大于第一门限与信道状态信息平均值的乘积时,离开第一门限与信道状态信息平均值的乘积越远的子载波,其软信息加权因子越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根据每个子载波的信道状态信息与所述门限的比较结果确定每个子载波的软信息加权因子的步骤还包括:当子载波的信道状态信息超过第二门限与信道状态信息平均值的乘积时,则令软信息加权因子为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门限和第二门限由应用的信道环境下信道状态信息的概率分布函数确定。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根据每个子载波的软信息加权因子计算每个子载波的加权后软信息之后还包括:将软信息输入译码器进行译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译码器为维特比译码器。
本发明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利用信道均衡获得的CSI参数进行抗干扰处理,不需要对信道进行额外的监听和跟踪,不影响数据的帧结构,便于实现;而且本发明通过子载波信号的强弱对译码的软信息进行加权,利用译码的特性消除窄带干扰的影响,不需要对传输的子载波频点进行精确选择,有利于实际应用。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其中:
图1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降低单频或窄带干扰影响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信道状态信息的计算流程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估算信道状态信息平均值M的流程图;
图4是加权因子Wk与|Hk|2的映射曲线;
图5A、图5B是无干扰情况下的|Hk|2分布图;
图6是在单频干扰下使用信道状态信息和不使用信道状态信息的译码性能仿真图;
图7是在802.11a基础上不同信道状态信息处理方法的译码性能仿真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下面描述的实施例在频率选择性衰落情况严重的条件下,采用一种简单易实现的方法解决单频或窄带干扰影响数据解调的问题。概要地说,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信道估计获取的信道状态信息(CSI)进行限幅等处理,以此作为译码的软信息加权因子,通过降低干扰点对译码性能的贡献,实现对干扰频率的抑制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577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