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煤矿采空区封闭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57981.9 | 申请日: | 201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84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于斌;贺仰兴;王立兵;胡锦元;薛龙山;马新平;张广福;韩树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7/12 | 分类号: | E21F17/12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 |
地址: | 037003***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矿 采空区 封闭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矿安全生产领域,具体一种煤矿采空区封闭方法。
背景技术
煤矿生产中,回采工作面的“两巷两线”(进风巷、回风巷、开切眼、停采线)有大量浮煤堆积,最易发生自燃。特别在回采后期,回采速度变慢,从停采到搬家结束周期长达3~5个月,采空区自燃带长期停留在同一区域,更易蓄热氧化,采空区发火几率增加。
工作面封闭点在工作面外围系统及风桥前后,一般都采用的永久密闭,由于永久密闭墙体较薄(1m)、承压能力有限,受经常被压崩,压裂,极易形成漏风通道。如果修抹不及时,采空区极易自燃并造成气体外泄。
采后工作面承压煤柱一般只留10~15m,由于停采线靠近盘区煤柱,受采后集中应力作用,隔离煤柱煤壁被压裂、压酥,完整性变差,形成漏风通道,更加剧了“两巷两线”的发火隐患。
发明内容
为了增强回采工作面上的密闭堵漏效果,提供一种煤矿采空区封闭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煤矿采空区封闭方法,在工作面封闭点采用防火密闭,所述的防火密闭是在封闭点砌筑两道1m厚的密闭墙,两道密闭墙中间留有1m的空间,在空间内填充粉煤灰,墙体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粉煤灰管、灌浆管、观测管和反水管。本发明在密闭构筑工艺上,将过去防火密闭中间充填黄土改为充填粉煤灰,由于粉煤灰具有膨胀性可以很好的充填密闭及两帮的裂隙,并可以很好的接顶,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密闭漏风现象的出现。
工作面封闭点在采空区工作面外围系统及风桥前后,包括系统巷三座密闭、风桥前三座密闭、皮带头三座密闭和回风绕道的两座密闭。本发明将过去封闭采空区时外围系统、风桥前后的永久密闭改建为防火密闭,密闭从单层变为多层,厚度从1米变为3米,增强了密闭的承压能力,改变了过去密闭经常被压崩,压裂的情况。
本发明(1)从封闭工艺上将过去封闭采空区时外围系统、风桥前后的永久密闭改建为防火密闭;(2)在密闭构筑工艺上,改变了防火密闭的结构。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改进可以有效增强密闭的承压能力,防止密闭被压裂、压崩后形成漏风通道,大大降低了采空区内因火灾的发生几率及阻止采空区有害气体外泄,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防火密闭的构筑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采空区工作面封闭点示意图。
图中,1-16以及A、B、C为封闭位置,21-密闭墙,22-粉煤灰,23-粉煤灰管,24-灌浆管,25-观测管,26-反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煤矿采空区封闭方法,如图1所示,工作面封闭点采用防火密闭,所述的防火密闭是在封闭点砌筑两道1m厚的密闭墙21,两道密闭墙21中间留有1m的空间,在空间内填充粉煤灰22,墙体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粉煤灰管23、灌浆管24、观测管25和反水管26。
如图2所示,采空区工作面封闭点,包括系统巷三座密闭(6、8、9)、风桥前三座密闭(11、13、14)、皮带头三座密闭(A、B、C)和回风绕道的两座密闭(15、16),集中在工作面外围系统及风桥前后。
同煤集团煤峪口矿为例,说明本发明本带来的经济效益。(1)过去由于经常需要修缮给其它的生产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而构筑的防火密闭修缮周期是一年到两年(以307回风巷闭为例:密闭于2008年充填粉煤灰后,截止目前未发生过压崩、压裂现象),减少了修缮用工,有效的节约了工效,可将节约的修缮用工用到其它工作中。(2)以前的密闭平均每月就需要修缮一次,每修缮一次约需2个工,修缮费用 约为600元左右,一年修缮费用约7200元/座。创新后,粉煤灰充填量按10m3/座计算,充填费用约需6000元/座,每座密闭可节约1200元。我矿目前外露密闭共有280座左右并且还在增加,本发明推广后每年密闭修缮费用可节约约33万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579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