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碳纳米管复合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59158.1 | 申请日: | 201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80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唐谊平;郑国渠;侯广亚;曹华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3/12 | 分类号: | B22F3/12;C25D7/00;C25D5/54;C22C1/05;C22C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王兵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复合 疏水 材料 制备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铜/碳纳米管复合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方法。
(二)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与水的接触角大于150°的超疏水表面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因为它在自清洁材料、流体输运装置以及生物材料等许多领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前景。从仿生学角度出发,科研工作者利用聚合物复型、光刻等技术制备了许多具有纳米结构的诸如仿荷叶表面、仿鲨鱼皮等超疏水材料,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某些特殊领域如微流器件、生物芯片等,需要兼具高的热导、电导及超疏水等性能,目前很难有相适应的材料。
碳纳米管作为一维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尤其是碳纳米管具有非常大的长径比,在复合材料中易形成导电网络,大大提高了导电和导热性能。众多的报道说明,碳纳米管增强的铜基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还具有高的导热和导电特征,但具有高导热、高导电、超疏水性能的铜/碳纳米管复合超疏水材料鲜见报道。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铜/碳纳米管复合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方法,该疏水材料具有高导热、高导电、超疏水性能,且制备方法简便。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铜/碳纳米管复合超疏水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为:1)将碳纳米管于硝酸硫酸混合溶液中室温浸泡1~2h进行粗化处理,优选为1.5h,获得粗化后的碳纳米管,将粗化后的碳纳米管在超声波作用下用去离子水清洗至中性,优选为pH=7,获得清洗后的碳纳米管;所述碳纳米管直径为1~6nm,长度为5~40μm;2)将清洗后的碳纳米管于0.05~0.2mol/L氯化锡水溶液中室温浸泡5~20min进行敏化处理,优选为10min,获得敏化处理后的碳纳米管;3)将敏化后的碳纳米管于0.001~0.005mol/L氯化钯水溶液中室温浸泡活化5~20min,优选为10min,获得活化后的碳纳米管;4)将活化后的碳纳米管于镀铜溶液中,pH维持在12~13,温度55~60℃,电镀0~60min,过滤,滤饼干燥,获得铜/碳纳米管复合粉末;所述镀铜溶液终浓度组成为:10~20mol/L CuSO4·5H2O、20~30g/L EDTA·Na2、90~110mg/L(C5H4N)2、5~15mg/L Na2S2O3,50~70ml/L 37%HCHO水溶液,溶剂为水;5)将超细铜粉加入步骤4)所获得的铜/碳纳米管复合粉末中,200~600MPa下,800~950℃冷压烧结成型,获得铜/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所述超细铜粉粒径在10μm以下,所述超细铜粉质量以制备所述铜/碳纳米管复合粉末所用的碳纳米管质量计为10~30%;6)将步骤5)获得的铜/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一端于酸性溶液中腐蚀或于碱性溶液中电解,并将其一端露出溶液表面,处理0.5~30min,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获得所述的铜/碳纳米管复合超疏水材料。
步骤1)所述的硝酸硫酸混合溶液是硝酸(分析纯)与硫酸(分析纯)以体积比1∶2~4,优选为1∶3的混合。
步骤1)所述的碳纳米管直径优选为2~4nm,长度为优选为10~20μm。
步骤2)所述的氯化锡水溶液优选为0.1mol/L氯化锡水溶液。
步骤3)所述的氯化钯水溶液优选为0.0024mol/L氯化钯水溶液。
步骤5)所述的将超细铜粉加入步骤4)所获得的铜/碳纳米管复合粉末中,200~400MPa、800~950℃冷压烧结成型,优选400MPa、850℃条件下冷压烧结成型,获得铜/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进一步,步骤5)所述的将超细铜粉加入步骤4)所获得的铜/碳纳米管复合粉末中,400MPa、800℃热压成型,获得铜/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步骤5)所述的超细铜粉粒径为0.2~1μm,优选为0.8μm,所述超细铜粉质量以制备所述铜/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所用碳纳米管的质量计为20%。
步骤6)所述的酸性溶液为0.5~2.5wt%HF、5~98wt%HNO3、5~30wt%HCl或2~25wt%H2O2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591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动柱立式高速钻铣加工中心底座机构
- 下一篇:迷你冰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