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层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的靶点调整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60116.X | 申请日: | 201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84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禄;卢涛;冯强汉;王勇;王华;刘海锋;何鎏;夏勇;陈凤喜;张保国;蒙晓灵;薛云龙;王彩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刘丽君 |
地址: | 100029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层 碳酸盐 岩储层 水平 调整 方法 | ||
1.一种薄层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的靶点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以钻井资料为依托,小层对比为基础,结合地震横向预测成果,追踪井间标志层起伏,描述各标志层小幅度构造形态,建立小幅度构造精细地质模型,为水平井入靶做好准备;
根据储层沉积特征与岩性变化特点,确定靶点调整时机、选取合适参考标志层,根据实钻标志层海拔值,对初始水平井靶点进行调整;
建立水平井入靶地层对比方法,根据地层对比结果,可进一步细化所述标志层小幅度构造形态,进一步修正靶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钻井资料为依托,小层对比为基础,结合地震横向预测成果,追踪井间标志层起伏,描述各标志层小幅度构造形态,建立小幅度构造精细地质模型,为水平井入靶做好准备包括:
根据沉积演化史、构造继承性确定选取区域上相对稳定的标志层、不整合面、岩性突变点作为靶点调整的参考标志层;
利用现有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刻画水平井区各所述参考标志层小幅度构造形态;
水平井在钻至斜井段标志层后,根据实钻数据,结合地震、地质资料,重新刻画并加密描述下一标志层小幅度构造形态,从而建立小幅度构造精细地质模型,为水平井入靶做好准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标志层包括:
奥陶系顶部、本溪组顶部煤层、太原组顶部及山23顶部煤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现有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刻画水平井区各所述参考标志层构造形态包括:
通过小层精细划分与参考标志层对比,结合全水平井区二维地震资料,以常规地震剖面、反演地震剖面作参考,标定地震剖面,分析地震界面时间值与钻井深度的关系,利用地震资料追踪井间标志层起伏形态,绘制目的层段上覆各参考标志层顶面构造图;
在已绘制目的层段上覆各参考标志层顶面构造图基础上,在三维地震部署区,采用相干体分析、瞬时切片解释、变速成图及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参考标志层的构造形态进行进一步的刻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储层沉积特征与岩性变化特点,确定靶点调整时机、选取合适参考标志层,根据实钻标志层海拔值,对初始水平井靶点进行调整包括:
当处于山23顶煤时,在煤层至目的层顶部约80-110m时,通过对造斜段斜深的校正,对比其与邻井煤层之上地层变化趋势,初步预判入靶点深度;
当处于太原组地层时,将太原组灰岩顶部做为入靶的参考标志层,调整井斜≥55°;
当处于本溪组顶部煤层时,调整井斜≥65°;
当处于奥陶系顶部时,调整井斜≥8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选取合适参考标志层,根据实钻标志层海拔值,对初始水平井靶点进行调整包括:
所述选取距离目的层70m的标志层,要求井斜控制在55°,靶点调整幅度在10.0m,所述标志层在太原组顶部灰岩;
所述选取距离目的层40m的标志层,要求井斜控制在65°,靶点调整幅度在5.0m,所述标志层在本溪组顶部煤层;
所述选取距离目的层10m的标志层,要求井斜控制在80°,靶点调整幅度在3.0m,所述标志层在奥陶系顶部铝土岩;
所述选取距离目的层5m的标志层,要求井斜控制在83°,靶点调整幅度在1.0m,所述标志层在马家沟组马五12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立水平井入靶地层对比方法包括:
厚度校正法、岩性对比法、钻时对比法及随钻电测对比法。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厚度校正法包括:
利用MWD随钻测量工具进行垂深校正,与邻井对比入靶标志层,预测地层倾角,将目的层上覆地层视厚度校正成实际地层厚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地层厚度对比,预测靶点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岩性对比法包括:
在沉积相研究基础上,利用邻井的各小层岩性和沉积相特征,在实际岩屑观察、准确定性的基础上,与斜井段进行地层对比,判识钻遇层位,估测靶点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6011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