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膦配体及其对映体或消旋体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461112.3 申请日: 2011-12-31
公开(公告)号: CN102532196A 公开(公告)日: 2012-07-04
发明(设计)人: 邱立勤;吴文浩 申请(专利权)人: 中山大学
主分类号: C07F9/655 分类号: C07F9/655;C07D321/00;C07D321/12;B01J31/24;C07F9/40;C07F9/6561;C07D493/04;C07F9/50;C07D307/33
代理公司: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代理人: 陈卫
地址: 510275 广东***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膦配体 及其 消旋体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催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类膦配体或其对映体或其消旋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不对称反应中,设计和合成具有高对映选择性和催化活性的手性催化剂是关键。而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实际上主要是手性配体的设计合成,因为其在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中对反应活性和对映选择性起决定性作用[Noyori,R.;Ohkuma,T.Angew.Chem.Int.Ed.2002,41,2008],可以说,不对称催化剂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手性配体的发展上。从手性元素上看,有中心手性、平面手性、轴手性和螺手性等;从配位原子个数上来说,可以分为单齿、双齿、多齿等;其中具有C2对称性的联萘(如BINAP等)或联苯骨架类型的手性膦配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类配体,至今已开发出多种类型并取得巨大成功,能催化包括不对称氢化[Noyori,R.;Ohkuma,T.Angew.Chem.Int.Ed.2002,41,2008.]、不对称碳-碳偶联[Buchwald,S.L.;Barder,T,E.J.Am.Chem.Soc.2005,127,4685.]、不对称碳-杂原子偶联[Tsuji,J.Transition Metal Reagents and Catalysts Innovations in Organic Synthesis.Chichester:Wiley,2000]、不对称迈克尔加成[Alexakis,A.;Benhaim,C.Org.Lett.,2000,2,2579.]等多种不对称合成反应。相对于BINAP类双齿膦配体,单齿膦配体(MOP)是另一类重要的手性配体,由Hayashi等开发并在不对称硅氢化烯烃反应中得到很好的应用(Uozumi,Y;Hayashi,T.J. Am.Chem.Soc.1991,113,9887-9888.),此类配体还在钯催化的硼氢化反应[Hayashi,T.Acc. Chem.Res.2000,33,354]、α、β不饱和酮的不对称加成反应[Hanzawa,Y.;Taguchi T.Angew.Chem.Int.Ed.1999,38,2395]、不对称aza-Baylis-Hillman反应[Shi,M.;Chen,L-H.J.Am.Chem.Soc.2005,127,3790]、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Hoshi,T.;Hagiwara,H.Org.Lett.2011,13,932]中有良好的应用。但是,与BINAP类双齿膦配体相比,这类配体数量及种类不足,骨架(多数为联萘类)及空间结构比较单一。在双膦配体中,配体的二面角在对映选择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合适的二面角往往能得到很好的对映选择性(Jeulin,S;Duprat de Paule,S;Ratovelomanana-Vidal,V; ,J-P;Champion,N;Dellis,P.Angew.Chem.Int.Ed.2004,43,320-325.)。文献利用不同链长的卤代烷烃控制联苯双膦配体的二面角,并对其在α、β不饱和酮酯和烯醇乙酸酯的不对称氢化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讨论(Zhang,Z;Qian,H;Longmire,J;Zhang,X.J.Org.Chem.2000,65,6223-6226.Wu,S;Wang,W;Tang,W;Lin,M;Zhang,X.Org.Lett.2002,4,4495-4497.)。自2002年开始,文献报道了利用手性醇的甲基磺酸酯或对甲基苯磺酸酯等中心手性化合物诱导,合成一系列含手性侧链的轴手性双膦配体(Qiu,L;Chan,A S C;et al.Org.Lett.2002,4,4599-4602.Qiu,L;Chan,A S C;et al.PNAS.2004,101,5815-5820.Qiu,L;Chan,A S C;et al.J.Am.Chem.Soc.2006,128,5955-5965.)。在该类配体合成过程中,成功实现了由中心手性向轴手性的高效传递,不需要拆分即可得到单一构型的手性双膦配体,并在不对称氢化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利用这类方法扩展配体及应用最近也有报道(王春江,陶海燕,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 101550128A)。 

综上,在已有基础上,丰富和发展简单快速制备膦配体的方法,设计更多的新型膦配体并扩大其底物适用范围就成为重要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骨架新颖的膦配体。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膦配体及其对映体或消旋体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膦配体的应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611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