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茶浓度缓释杯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00704.0 | 申请日: | 2011-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056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宣伯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宣伯民 |
主分类号: | A47G19/16 | 分类号: | A47G19/16;A47G19/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9 浙江省杭州市上***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浓度 缓释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饮茶杯具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茶浓度缓释杯。
背景技术
喝茶,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一件必不可少之事。这不但是因为喝茶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习俗的积淀,同时也由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经常饮茶,有助人们抵御心脏病威胁,改善大脑机能,也可以保护视力、维持视网膜功能的正常,还能延年益寿;对促进人们心理机能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增强人们对事物观察的敏锐度,能增加生活中的愉悦感,还能提高对解决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对事物的记忆力等等。泡茶也变成为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要真正把茶泡好,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通常,刚泡的茶往往浓度太高,不但喝起来会苦涩难咽,而且还会刺激肠胃系统,不利于健康;可随着一次次的冲泡,茶味又很快地变淡,很快又要更换茶叶重泡。这对于工作繁忙,又喜欢喝茶的人员来说,不但因为茶味不匀而打扰工作思路,而且常不得已地喝偏浓的茶水而影响健康。也就是说,目前的饮茶怀具普遍存在,首杯太浓,以后很快变淡,不能做到使茶味比较均匀缓释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茶浓度缓释杯,克服目前的饮茶怀具普遍存在的首杯太浓,以后很快变淡,不能做到使茶味比较均匀缓释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包括茶杯,在所述茶杯的内壁相对地设有二个短圆轴,该二个短圆轴的轴中心线重合于一条垂直于茶杯轴中心线的茶杯的直径;设有浓汁罐,在所述浓汁罐的外壁上半部上相对地设有二个半圆轴套,该二个半圆轴套的轴中心线重合于一条垂直于浓汁罐轴中心线的浓汁罐的直径;所述半圆轴套装于所述短圆轴上,所述浓汁罐的口平面低于所述茶杯的口平面。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浓汁罐以两边的半圆轴套装于所述茶杯内壁上的短圆轴上,则能够灵活地转动。当所述茶杯在喝茶时倾斜,而所述浓汁罐仍旧保持垂直,其中的浓茶汁不会溢出。所述浓汁罐的口平面低于所述茶杯口平面的设计,是为了在再次加热水后,新水能浸没所述浓汁罐,给浓茶汁释放到新水中形成一个通道。
为了使所述浓汁罐在所述茶杯中能有更大的转动空间,本实用新型把所述浓汁罐的底设计为半球形。
经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冲泡试验,当新加的热水浸没所述浓汁罐后,能使所述浓汁罐中的浓茶汁向茶杯中的新水释放转移时,在速度上和强度上比较符合一般人的喝茶习惯,所述浓汁罐的口平面低于所述茶杯口平面以10-30毫米为宜,最佳为15毫米。
对照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能做到茶浓度的缓释,使人们在饮茶过程中,首次冲泡和以后多次冲泡的茶汁浓度基本相当,避免喝过浓的茶水,有利于健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向视图,图3为图1的B-B剖示图。
图中:1、茶杯,2、短圆轴,3、浓汁罐,4、半圆轴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所示,茶杯1和浓汁罐3是分别制造的,当需要使用时,将浓汁罐3放置于茶杯1内,使半圆轴套4套于短圆轴2上。泡茶时,先将茶叶放于浓汁罐3内,冲上开水,此时茶杯1内还是空的。稍候片刻,待茶叶吸足水份沉入浓汁罐3的底部后,可把茶杯1冲满开水。这时,茶杯1内的水和浓汁罐3的茶汁在温度和分子间的布郎运动等作用下很快互相融合达到一定浓度。当使用者开始饮用,很快就使茶杯1中的水面降到浓汁罐3的罐口平面以下,由于在饮用时茶杯1倾斜,但浓汁罐3因半圆轴套4的作用,仍保持垂直,所以它的水面未降。这时,茶杯1中的茶水因与浓汁罐3中的茶汁隔开,不再增浓,而浓汁罐3的茶汁还在不断地变浓,但它已不会影响茶杯1中的茶水浓度,同时,由于浓汗罐3中水量少,浓度增加很快,又抑制了茶汁析出,迫使茶汁逐步析出。第二次加水时。也应把开水加至浸没浓汁罐3,使浓茶汁很快融入新水,使新水达到一定的浓度,饮者又可饮用,很快又使茶杯1中的水面低于浓汁罐3的口,茶杯1中的茶水不再变浓,而浓汁罐3中的茶汁继续析出等待下一次的加水。如此反复多次,直至茶叶的汁液全部析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宣伯民,未经宣伯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007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