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接口智能卡读写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02917.7 | 申请日: | 2011-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460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刘红梅;刘丹;倪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柯斯软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3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口 智能卡 读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射频识别技术领域的装置,具体是一种双接口智能卡读写器。
背景技术
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智能卡具有非接触支付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使用,中国移动推出的RFID-SIM智能卡顺应了这种需求。由于RFID-SIM卡由RFID-SIM射频和ISO7816标准的接触式智能SIM两部分构成,一般的读卡器无法同时对卡片的两部分进行读写操作。
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文献号CN2430735,公开日2001.05.16,记载了一种“双界面智能卡读写器”,该技术由单片机、IC卡卡座、调制解调器、指示电路、天线。单片机分别与IC卡座的数据脚和复位脚、调制解调器的数据地址口、读端、写端、地址锁存端连接,调制解调器的模拟信号输出端和模拟信号输入端经天线驱动反馈电路接天线,指示电路的输入接单片机。它将两种不同形式的IC卡功能结合成一体,既可使用接触式IC卡又可使用非接触式IC卡。但是该现有技术中没有说明其所使用的范围及适用的频段,随着技术的发展,射频技术及其相应的产物发展迅速,智能卡支付也正进入现场刷卡支付阶段。所以,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及电子行业的发展,解决专用于射频智能卡的读写的设备问题已迫在眉睫。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双接口智能卡读写器,既能对接触式智能卡读写,又能对频段为2.45GHz的射频智能卡读写,可同时操作接触式智能卡和2.45GHz射频智能卡。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主控板、RFID读取器和接触式卡槽,其中:主控板分别与RFID读取器以及接触式卡槽相连接。
所述的主控板与RFID读取器通过金属插针连接。
所述的接触式卡槽焊接固定于主控板上。
所述的主控板包括:微处理器、USB接口、电压调整器、智能卡接口芯片和RFID读取器接口,其中:USB接口的电源正极端分别与电压调整器的电源输入端以及RFID读取器接口的电源输入端相连接,电压调整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智能卡接口芯片以及微处理器的电源端相连接,智能卡接口芯片的输入控制端、读取器接口的数据通讯端(发送、接收)以及USB接口的数据通讯端(D+、D-)分别与微处理器的管脚输出控制端、串口(UART)通讯端、USB控制端相连,智能卡接口芯片的与卡片的通讯端口与接触式卡槽连接。
所述的微处理器的输出端上设有发光二极管,用于指示智能卡读写器与接触式智能卡以及RFID智能卡的通讯状态。
当卡槽中插入接触式智能卡后,可通过智能卡接口芯片建立的通道间接实现微处理器和接触式智能卡之间数据通讯;当RFID智能卡进入RFID读取器天线所发射的磁场范围内,在RFID读取器接收到微处理器通过RFID读取器通讯口发送的命令后,RFID读取器解析命令,然后通过自己的天线(2.45G频段的磁场)和RFID智能卡通讯,同时把通讯信息通过RFID读取器和微处理器之间的通讯口反馈给微处理器,从而间接实现微处理器和RFID智能卡之间数据交互。
本实用新型能够同时对RFID-SIM卡的接触和非接触两部分进行读写操作,避免了一张卡需要使用两个读卡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a)为卡槽4和USB接口2在主控板1中焊接位置示意图;(b)为读取器3和主控板1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应用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a)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主控板1、RFID读取器3和接触式卡槽4,其中:主控板1分别与RFID读取器3以及接触式卡槽4相连接。
如图1(b)所示,卡槽4和USB接口2直接焊接在主控板1对应得位置。
如果1(c)所示,读取器3通过四根金属插针10以及固定螺丝11和主控板1对应的接口相连。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读写器12通过USB线13和个人电脑14连接,并进一步通过USB CCID协议和PC软件通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柯斯软件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柯斯软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029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铁路粪尿自动收运装置
- 下一篇:三轮电动车的折叠使用方法及三轮折叠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