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圆柱形锂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08692.6 | 申请日: | 2011-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369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高立军;廖详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能斯特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4/133;H01M4/136;H01M2/16;H01M2/04;H01M2/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9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柱形 锂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尤其涉及一种圆柱形锂电池。
背景技术
就目前市场上所普遍存在的锂离子电池来看,其性能与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性能密切相关。因此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伴随着电池材料的革新与突破,具体包括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其中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对电池的影响最大,也是锂离子电池研究的重点。
同时,目前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大部分以钴酸锂材料为正极,石墨化碳材料为负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等为代表的便携式设备不断小型化,智能化,要求其电源更加高比容量化。此外,电动汽车等领域要求动力型电池必须具有高比容量、低成本和高安全性。以钴酸锂材料为正极,石墨化碳材料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已经不能满足上述发展的要求了。
由于采用纯钴酸锂做正极的锂离子电池存在安全性不高等一些问题,所以选择一种更加优良的正极材料是必然的。磷酸亚铁锂因具有比容量高、循环寿命长、结构稳定、原料丰富、安全性好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应用潜力的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硬碳是指难石墨化碳,是高分子聚合物的热解碳。研究发现,硬碳材料均具有比容量高、循环性能好、造价低等特点。
再者,现有的锂离子电池缺少必要的断电保护组件,无法提升电池的安全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圆柱形锂电池。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圆柱形锂电池,包括有圆柱形外壳,其中:所述圆柱形外壳的底部设有底部绝缘片,所述圆柱形外壳顶部设有构成正极端的盖帽;所述的盖帽下设置有安全阀;所述的安全阀下分布有顶部绝缘片;所述的圆柱形外壳内部构成电池容纳空间,所述的电池容纳空间内设置有芯轴,所述的芯轴两侧均堆叠有蓄电层;所述的蓄电层从外至内依序由隔膜层、负极层、隔膜层、正极层堆叠而成;所述的蓄电层与绝缘片之间分布有负极极耳,所述蓄电层与盖帽之间分布有正极极耳;所述的正极极耳上分布有断电防爆组件。
进一步地,上述的圆柱形锂电池,其中,所述的盖帽与圆柱形外壳顶部之间分布有密封圈。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圆柱形锂电池,其中,所述的隔膜层为Celgard-2300 PP、PE与PP构成的三层复合隔膜。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圆柱形锂电池,其中,所述的负极层为硬碳层。
再进一步地,上述的圆柱形锂电池,其中,所述的正极层为磷酸亚铁锂层。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依托于硬碳层所构成负极层,与磷酸亚铁锂构成的正极层相配合,能够实现循环寿命长、比容量高、结构稳定、原料资源丰富、安全性好,不污染环境的二次锂离子电池。由此,相对于磷酸亚铁锂或硬碳单独半电极的循环寿命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由于断电防爆组件的存在,极大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先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圆柱形锂电池的构造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1 圆柱形外壳 2 底部绝缘片
3 盖帽 4 安全阀
5 顶部绝缘片 6 芯轴
7 蓄电层 8 隔膜层
9 负极层 10 正极层
11 负极极耳 12 正极极耳
13 断电防爆组件 14 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圆柱形锂电池,包括有圆柱形外壳1,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圆柱形外壳1的底部设有底部绝缘片2。与之对应的是,圆柱形外壳1顶部设有构成正极端的盖帽3。具体来说,盖帽3下设置有安全阀4,安全阀4下分布有顶部绝缘片5。
同时,圆柱形外壳1内部构成电池容纳空间,电池容纳空间内设置有芯轴6,芯轴6两侧均堆叠有蓄电层7。考虑到电池的顺畅工作,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蓄电层7从外至内依序由隔膜层8、负极层9、隔膜层8、正极层10堆叠而成。并且,蓄电层7与绝缘片之间分布有负极极耳11,所述蓄电层7与盖帽3之间分布有正极极耳12。再者,从使用安全的角度出发,本实用新型在正极极耳12上分布有断电防爆组件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能斯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能斯特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086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与眼镜框配合的LED微型手电筒
- 下一篇:用于光散射光强检测的样品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