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紧急增压阀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11332.1 | 申请日: | 2011-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639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杜新民;伊松年;徐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制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26 | 分类号: | F16K3/26;F16K3/34;B60T11/2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刘凯 |
地址: | 620010 四川省眉山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紧急 增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紧急增压阀。
背景技术
在铁标TB3146.2-2007的规定中,对于紧急增压阀要求其使容积室的压力由0升至400kPa,增压时间不应大于4s,而在施行单独缓解到零,即打开风门,使工作风缸压力由450kPa降到50~100 kPa时能突然加快缓解到零。然而对于目前的紧急增压阀来说,其通常只能满足上述一个条件,即当其能实现使容积室的压力由0升至400kPa,增压时间不应大于4s,却不能满足使工作风缸压力由450kPa降到50~100 kPa时能突然加快缓解到零;当其能满足使工作风缸压力由450kPa降到50~100 kPa时能突然加快缓解到零时,又无法实现使容积室的压力由0升至400kPa,增压时间不应大于4s的要求。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紧急增压阀在处于增压末位时,副风缸与容积室一直处于连通状态,从而无法解决要满足上述两个条件下,从增压末位到缓解末位过程中副风缸与容积室两者之间平衡的矛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使容积室的压力由0升至400kPa,增压时间不应大于4s,同时也能满足使工作风缸压力由450kPa降到50~100 kPa时能突然加快缓解到零的紧急增压阀。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紧急增压阀,包括增压阀套,所述增压阀套的上端与列车管连通,增压阀套下部与容积室连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增压阀套内设置有增压阀杆,所述增压阀杆顶端与增压阀套之间设置有弹性部件,在所述增压阀杆上部四周与增压阀套内壁之间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在所述增压阀套上、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与副风缸连通的通孔A,在所述增压阀杆上、第二密封圈和第三密封圈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与容积室连通的通孔B,在所述增压阀杆内设置有拉杆,所述拉杆上端与增压阀杆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件,其下端套接在设置在增压阀杆内、上下贯通的拉杆套内部,在所述拉杆下端设置有向外侧的凸起,所述拉杆套上端为与所述凸起配合的凸台,在所述增压阀杆内设置有垫圈,在所述拉杆套上、垫圈与拉杆套之间套接有压力弹簧,在所述增压阀杆与拉杆之间设置有柱塞,所述柱塞与增压阀杆之间设置有第四密封圈和第五密封圈,所述通孔B位于第四密封圈和第五密封圈上方,所述柱塞的下端抵靠在拉杆套上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紧急增压阀,其在所述柱塞与拉杆之间有间隙,在所述拉杆套上设置有与所述间隙连通的缺口,所述缺口与容积室连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压阀套内增压阀杆、拉杆和柱塞的移动,再配合各密封圈位置的设置,以有效控制在容积室的压力由0升至400kPa和使工作风缸压力由450kPa降到50~100 kPa时突然加快缓解到零两个动作过程中副风缸与容积室通断的状态,从而实现能够使容积室的压力由0升至400kPa,增压时间不应大于4s,同时也能满足使工作风缸压力由450kPa降到50~100 kPa时能突然加快缓解到零的两个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初始状态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增压初始位和缓解末位的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增压位的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增压末位的原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缓解位的原理图。
图中标记:1为增压阀套,2为增压阀杆,3a为第一密封圈,3b为第二密封圈,3c为第三密封圈,3d为第四密封圈,3e为第五密封圈,4为通孔A,5为通孔B,6为拉杆,7为密封件,8为柱塞,9为弹性部件,10为垫圈,11为间隙,12为缺口,13为列车管,14为容积室,15为拉杆套,16为压力弹簧,17为副风缸,L为通列车管,R为通容积室,F为通副风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制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制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113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锁式球阀
- 下一篇:限压密封活塞及其排气制动蝶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