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信号隔离变压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13220.X | 申请日: | 2011-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585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陈俊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翼庆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30/06 | 分类号: | H01F30/06;H01F27/29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黄挺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信号 隔离变压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压器技术,特别是一种应用于网路设备的信号隔离变压器。
背景技术
信号隔离变压器是作为终端设备介面与乙太网路收发晶片间的磁性元件,其表现的型态大致分为装配于RJ45通讯汇排流连接埠,以及直接焊设于电路板的变压器两种规格,其借由电磁场耦合传输信号到其他的网路连接端,并提供滤波、增强信号,以及整合不同网路设备的电压、电流等功能。
以一种习用焊接于电路板上的陶瓷封装式信号隔离变压器为例,请参考图1,磁性元件10整合置入一绝缘外壳11包容的空间内,通过绝缘外壳11上的接脚12连接磁性元件10的导线13后与外部的电路板信号进行电性连接。
图1这种现有的信号隔离变压器结构,磁性元件10的导线13与接脚12的连接是在绝缘外壳11的内部完成,必须牺牲绝缘外壳11相容磁性元件10的空间而不利于磁性元件10在预定规格内的布局;另外,磁性元件10的导线13与接脚12的连接是通过焊接的技术完成,在进行焊接时,必须先将导线13圈绕在接脚12上定位,且这个动作是通过人工达成而不利于制程的加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颖的信号隔离变压器,其不仅提供制程的便利性,更能加速生产的效能,用以改善包括先前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本发明提供的信号隔离变压器的设计包括磁性元件、导通元件、及绝缘外壳;其中,
绝缘外壳具备一开口、至少一个与该开口互通的内部空间供磁性元件载入;
磁性元件具备有导线与导通元件相连以供信号的传递,所述导线的外部包覆有一层绝缘漆以避免与相邻的线路接触时短路;
导通元件具备一本体被定位在绝缘外壳上,该本体为一平板,其相邻于绝缘外壳开口的一端开岔形成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接触部朝远离第一接触部方向转折,使与第一接触部之间构成一恰可相容磁性元件的导线的夹缝;本体的另一端则具备一导通部用以与外部的设备电路相连。
优选地,上述绝缘外壳具备至少一对外壁供导通元件定位,该外壁设有多个定位槽供每一导通元件个别插入,相邻的定位槽之间具有一间隔壁,间隔壁的一侧局部朝定位槽延伸一挡墙防止导通元件向外脱离。
上述导通元件的本体为梯形,自定位槽的底部穿入,以梯形宽的一端与定位槽紧配干涉而得到定位。
上述导通元件的导通部朝绝缘外壳的底部转折延伸一抵接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及创作目的是:
磁性元件自绝缘外壳的开口置入其内部空间,导线则从开口伸出并于导通元件的开岔端进入夹缝卡挚,如是,该导线不用如现有技术所揭示的以人力方式圈绕在接脚上即可通过导通元件的第一及第二接触部弹性夹持定位;特别是,导线在置入于夹缝的过程与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摩擦,可以刮去其表层的绝缘漆而直接与导通元件形成电性接触以利信号的传送,以增进组装的速度。
另外,为了定位导通元件,绝缘外壳在一对外壁形成多个定位槽供每一导通元件个别插入,相邻的定位槽之间具有一间隔壁,间隔壁的一侧局部朝定位槽延伸一挡墙防止导通元件向外脱离,该导通元件的梯形本体自定位槽的底部穿入,利用梯形宽的一端与定位槽紧配干涉而得到定位;较佳者,所述导通元件的导通部更朝绝缘外壳的底部转折延伸一抵接部,该抵接部可以防止导通元件向上抽离;如是,该导通元件完全被固定在绝缘外壳的外壁而不占用其内部相容磁性元件的空间,可以让该内部空间完全被利用而得到最佳的配置与规划。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习用信号隔离变压器的结构配置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组成元件的第一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组成元件的第二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导通元件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组立图,特别显示磁性元件的导线定位在导通元件的状态。
图6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导通元件定位在绝缘外壳的状态。
图7是本实用新型导通元件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并揭露与外部电路板通过表面粘着技术(SMT)的连接状态。
附图标号
磁性元件 10 绝缘外壳 11
接脚 12 导线 13
磁性元件 2 导线 20
导通元件 3 本体 30
第一接触部 31 第二接触部 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翼庆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翼庆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1322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