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排渣集气罩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13949.7 | 申请日: | 2011-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18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余道腾;徐勇;杨林茂;谭梅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8B15/04 | 分类号: | B08B15/04 |
代理公司: |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51219 | 代理人: | 吴珊 |
地址: | 64320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排渣集气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渣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排渣集气罩。
背景技术
化工生产中的废渣排放往往夹杂尾气,具有较高的腐蚀性,出渣过程中渣料及尾气对设备腐蚀性大,气流夹带起的大量粉尘或刺激性有毒有害气体不仅污染空气,而且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诸如尘肺病并事件的报道屡见不鲜。大量粉尘颗粒物混杂于尾气中,还会导致尾气处理难度加大,设备运行成本提高。
现有技术对集气罩的结构报道较多,诸如专利号200420044810.9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记载的除尘集气罩,由烟管及设置进口的罩体组成,罩体安装在熔铝炉门上,进口端与地面成90度,烟管伸入排气烟道中。该集气罩用于铝型材生产过程中熔铝炉外溢气体的捕集,实际使用时,粉尘及气体直接导入排气烟道中,气尘未能有效分离。
专利号为200720005193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记载了一种用于反应室的集气罩,包括中空的外罩、内罩和至少一个抽气把手,内罩置于外罩内部并形成一个基本为环形的空腔体,空腔体上、下密封,内罩侧壁设置若干与空腔体连通的气流孔;该集气罩在使用时依赖于负压装置从抽气把手向外抽气,目的在于彻底排空反应室中产生的烟尘或有害气体,不适于用于工业化生产时大量排渣产生的烟尘、废气的采集和分离,实用性不强。
有必要克服所述缺陷,提供一种新型排渣集气罩,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在捕集废气的同时,实现尘气分离,同时减小渣料对出渣设备的污染,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新型排渣集气罩,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在捕集废气的同时,实现尘气分离,同时减小渣料对出渣设备的污染,用于化工生产能给解决减尘、防腐、设备保护等问题,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新型排渣集气罩,包括支架、外罩和内套于外罩内的内罩,外罩固定设置于支架上,内罩与外罩之间形成气体流道;
外罩设置进渣口、出渣口和排气口,进渣口与内罩内腔连通,内罩内腔中位于进渣口下方倾斜设置渣盘,内罩内腔的底部分别与气体流道及出渣口连通;所述排气口位于外罩上部。
进一步,外罩上位于渣盘下方设置与气体流道连通的保护气入口;
进一步,所述内罩为敞口式罩体,渣盘的低端与出渣口在竖直方向上相对;
进一步,内罩内腔中位于渣盘上方设置喷淋管;
进一步,内罩顶部为锥壳形;
进一步,外罩顶部为锥壳形,排气口位于外罩顶端,内罩顶部外壁与外罩顶部内壁平行;
进一步,所述外罩及内罩均由碳钢制成,内罩外表面、内罩内表面及外罩内表面均覆有由耐腐蚀材料构成的覆层。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低端是指在竖直方向上,位置较低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集气罩结构简单,应用方便,能够解决排渣集气时的减尘、防腐、设备保护等问题,在使用时,将进渣口与生产设备的排渣管路连通,废渣料从进渣口进入内罩并掉落至渣盘上,因渣盘倾斜设置,渣料再沿渣盘下滑,从出渣口排出,因渣料翻滚扬起的粉尘及气体首先在内罩内上扬,经内罩壁阻挡后向下流动,从内罩底部折流并进入气流通道;在折流过程中,气流夹带粉尘的力量减弱,粉尘颗粒自动与气流分离跌落;而气体则沿气流通道上升,从排气口排入尾气处理系统;出渣过程中,渣料仅与渣盘上表面接触,设备腐蚀的程度有效降低;用于化工生产出渣时,可克服传统集气罩吸尘多、设备易损等缺点,能够适应各种化工苛刻工况(强腐蚀、重粉尘、高温等)的渣气捕集,大减少有毒有害气体及粉尘的排放,改善装置运行环境,实现渣气综合治理,达标排放,极具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新型排渣集气罩包括支架6、外罩1和内套于外罩内的内罩2,外罩1固定设置于支架6上,内罩2外壁与外罩1内壁之间形成气体流道10;本实施例中,内罩与外罩固定连接(图中未示出),当然,内罩与支架固定连接同样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外罩1设置进渣口4、出渣口8和排气口9,进渣口4与内罩2的内腔连通,内罩2内腔中位于进渣口4的下方倾斜设置渣盘5,内罩2内腔的底部分别与气体流道10及出渣口8连通,所述排气口9位于外罩上部。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箭头表示气体流动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未经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139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行车线管结构
- 下一篇:一种插装阀先导油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