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大容量高阻抗的新型内置电抗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14061.5 | 申请日: | 2011-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752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谭黎军;龚筱琦;刘金波;艾继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27/40 | 分类号: | H01F27/40;H01F27/28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魏国先 |
地址: | 421007***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容量 阻抗 新型 内置 电抗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大容量高阻抗变压器的新型内置电抗器。
背景技术
传统内置电抗器的大容量高阻抗变压器,达到高阻抗的方法是:每一个低压绕组串联一个限流电抗器。但由于容量大,低压绕组的电流大,所以串联电抗器需要通过的电流大,绕制电抗器线圈所需的导线面积大,使得线圈绕制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大容量高阻抗的新型内置电抗器结构,既达到高抗要求,又使单个线圈导线面积小,绕制容易简单,固定加强,优化布置,降噪、降振。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变压器油箱内安装内置电抗器,内置电抗器与低压线圈串联,内置电抗器采用多支路线圈并联。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多支路线圈并联,首端连接首端,末端连接末端。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变压器容量越来越大,产品的可靠性也越来越重要。大容量高阻抗变压器由于阻抗大,能有效降低系统的短路电流,提高产品抗短路能力,保证产品可靠性;同时,由于系统短路电流的降低,抗短路能力的提高,系统保护设施的成本降低,能大大减少电站的建设成本,因此,越来越多的变电站趋向于采用高阻抗变压器,且容量越来越大。由于容量大,低压绕组的电流大,所以串联电抗器通过的电流大,使得绕制电抗器的线圈所需的导线面积大,线圈绕制困难,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内置电抗器结构采用多支路线圈并联,降低了每条支路电流,使得每条支路线圈导线截面积小,绕制简单容易,将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内置电抗器与低压线圈串联,同样能达到高抗的要求。同时,本实用新型还能加强电抗器的固定,优化油箱上附件的布置,起到了降噪、降振的作用。
例如:变压器低压线圈通过的电流为1800A,电抗器电密要求在3.5A/mm2时温升满足要求,则传统的内置电抗器为单一线圈,电流线经为1800A÷3.5A/mm2=514 mm2线径非常大,绕制困难,安装难度大。采用本实用新型多支路线圈并联的新型内置电抗器,设多支路线圈数量n=8,则绕制电抗器的电流线径为1800A÷3.5A/mm2÷8=64mm2,线径缩小8倍,由于导线面积大为减小,使得绕制简单容易,也方便安装固定,而且降低噪音、振动效果好。所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型内置电抗器绕组接线图;
图2为传统内置电抗器绕组接线图;
图3为电抗器使用原理图。
图中,L—内置电抗器,L1—第一分支绕组,L2—第二分支绕组,
L3—第三分支绕组,L4—第四分支绕组,A—线圈首端,X—线圈末端,1—低压线圈,2—中压线圈,3—高压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在变压器油箱内安装内置电抗器L,内置电抗器L与低压线圈1串联,本实用新型的内置电抗器采用多支路线圈并联,如图1所示L1、L2、 L3、 L4支路线圈并联。但并联时,但支路线圈首端A接首端A,线圈末端X接末端X,不能首端接末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点是:
1) 变压器油箱内安装一个内置电抗器,内置电抗器与低压线圈串联,达到高抗的要求;
2)内置电抗器线圈采用多支路线圈并联,降低每个支路线圈电流,使得每单个线圈导线面积小,绕制变得简单容易;
3)加强了电抗器的固定,优化了油箱上附件的布置,起到了降噪、降振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设计经贵州兴义围山湖变电站SFSZ10-K-240000/220电力变压器试验成功,主要技术参数是:额定容量:240/240/120MVA;额定电压及调压范围:220±(8×1.25%)/121/10.5KV;空载损耗Po≤130KW;负载损耗Pk≤700KW;阻抗电压:H-M:114%;H-L:50%;M-L: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未经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140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