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以气体为动力源的工程机械动力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14177.9 | 申请日: | 2011-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96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丁雨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雨福 |
主分类号: | B60K17/10 | 分类号: | B60K17/10;B60K8/00;B60K15/073;B60K15/07;B60K15/01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江海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14 | 代理人: | 翁坚刚 |
地址: | 213125 江苏省常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动力 工程 机械动力 系统 | ||
1.一种以气体为动力源的工程机械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卧式低温绝热气瓶(1)、汽化器(2)、调压箱(3)、空气发动机(4)、操控机构、动力源控制踏板、作业装置(7)、底盘(5)和车身(6);调压箱(3)包括进气口、出气口和设置在出气口处的控制阀,控制阀能对流出调压箱(3)的气体出口面积进行控制,控制阀设有可对自身的开闭程度进行调节的控制杆,该控制杆能相对于阀座在上侧位置和下侧位置之间进行上下向的移动,当控制杆位于上侧位置时,控制阀的开启程度最大,当控制杆位于下侧位置时,控制阀的开启程度最小而处于关闭状态;底盘(5)包括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行驶系统包括车架;卧式低温绝热气瓶(1)、汽化器(2)、调压箱(3)、空气发动机(4)、操控机构、作业装置(7)和车身(6)均设置在底盘(5)的行驶系统的车架上,且位于底盘(5)的行驶系统的车架的上方,动力源控制踏板的一端设置在车身(6)上,动力源控制踏板的另一端与操控机构的动力输入件相连接,操控机构的动力输出件与调压箱(3)的控制阀的控制杆相连接;卧式低温绝热气瓶(1)的出气口通过连接管与汽化器(2)的进气口相连;汽化器(2)的出气口通过连接管与调压箱(3)的进气口相连;调压箱(3)的出气口通过连接管与空气发动机(4)的进气口相连;空气发动机(4)的动力输出件与底盘(5)的传动系统的动力输入件相连;动力源控制踏板通过操控机构与调压箱(3)的控制阀的控制端相连。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气体为动力源的工程机械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低温绝热气瓶(1)包括外壳(11)、内胆(12)、分配器(13)、管路控制系统(14)、颈管(15)、支撑件(16)和绝热层(18);
外壳(11)包括壳体(11-5)和密闭连接在壳体(11-5)上的抽真空接口件(11-4);壳体(11-5)在其前端设有中心孔;内胆(12)包括内胆体(12-5)和密闭连接在内胆体(12-5)上且位于内胆体(12-5)后侧底部的盘管接口件(12-4);内胆体(12-5)的前端开有3个连接孔;绝热层(18)设置在内胆体(12-5)的外壁上;绝热层(18)是由耐火超细玻璃纤维纸和高反光率的铝箔纸两者相叠后,从内向外逐层绕包在内胆体(12-5)的外壁上而形成,绕包层数为20至40层;
分配器(13)为设有内部通道的钢制一体件;分配器(13)的内部通道包括外腔第一通道(13-1)、外腔第二通道(13-2)、外腔第三通道(13-3)、内腔第一通道(13-4)、内腔第二通道(13-5)和内腔第三通道(13-6);分配器(13)还设有圆环形隔离槽(13-7);圆环形隔离槽(13-7)开设在分配器(13)的后端面上,且围绕中心轴线设置;分配器(13)的内部通道均设有分别称为侧部端口和后端口的两个端口;各内部通道的侧部端口从分配器(13)的外周侧面导出,各内部通道的后端口从分配器(13)的后端面导出;内腔第一通道(13-4)的后端口从分配器(13)的后端面导出;外腔第一通道(13-1)、外腔第二通道(13-2)、外腔第三通道(13-3)的后端口均位于圆环形隔离槽(13-7)所围绕的范围外,内腔第一通道(13-4)、内腔第二通道(13-5)和内腔第三通道(13-6)的后端口均位于圆环形隔离槽(13-7)所围绕的范围内;
内胆(12)位于壳体(11-5)的内腔中,分配器(13)设置在壳体(11-5)的中心孔处,且分配器(13)由其周向外侧的后端密闭固定在壳体(11-5)上;颈管(15)的前端伸入分配器(13)的圆环形隔离槽(13-7)中,且两者密闭固定在一起;颈管(15)的后端口密闭固定在内胆体(12-5)上,从而使得内胆体(12-5)的前端通过颈管(15)和分配器(13)与壳体(11-5)的前端固定连接在一起,内胆体(12-5)的前端的3个连接孔被颈管(15)的后端口所包围;支撑件(16)包括支撑管(16-1)和固定座(16-2),支撑管(16-1)前后向水平设置,由其前端从后方固定在内胆体(12-5)上,固定座(16-2)的中央位置处开有通孔,固定座(16-2)从前方固定在壳体(11-5)上,支撑管(16-1)伸入固定座(16-2)的中央位置处的通孔中,而与固定座(16-2)前后滑动连接;
管路控制系统(14)的瓶内管路包括内腔第一管(14-1-1)、进出液管(14-1-2)、放气管(14-1-3)、增压盘管(14-2)和汽化盘管(14-3);内腔第一管(14-1-1)、进出液管(14-1-2)和放气管(14-1-3)各自分别穿过内胆体(12-5)前端的相应的1个连接孔且由各自管体的中部与内胆体(12-5)密闭固定连接;内腔第一管(14-1-1)的前端口与分配器(13)的内腔第一通道(13-4)的后端口相连,内腔第一管(14-1-1)的后管段向后伸入内胆体(12-5)而位于内胆体(12-5)的前部,且内腔第一管(14-1-1)的后端口位于内胆体(12-5)的顶部;进出液管(14-1-2)的前端口与分配器(13)的内腔第二通道(13-5)的后端口相连,进出液管(14-1-2)的后管段向后伸入内胆体(12-5)而位于内胆体(12-5)的前部,且进出液管(14-1-2)的后端口位于内胆体(12-5)的底部;放气管(14-1-3)的前端口与分配器(13)的内腔第三通道(13-6)的后端口相连,放气管(14-1-3)的后管段向后伸入内胆体(12-5)而位于内胆体(12-5)的前部,且放气管(14-1-3)的后端口位于内胆体(12-5)的顶部;增压盘管(14-2)和汽化盘管(14-3)均为由一根铜管构成的一体件;增压盘管(14-2)设置在壳体(11-5)与内胆体(12-5)之间的空间中,且围绕内胆体(12-5)设置,增压盘管(14-2)的后部端口与内胆(12)的盘管接口件(12-4)的位于内胆体(12-5)外的连接部位密闭固定连接,从而与内胆体(12-5)的内腔相接通,增压盘管(14-2)的前部端口从后方与分配器(13)的外腔第一通道(13-4)的后端口相连;汽化盘管(14-3)分为依次相连的流体进口管段、盘管部和流体出口管段,流体进口管段的外端口也即汽化盘管(14-3)的流体进口端,流体出口管段的外端口也即汽化盘管(14-3)的流体出口端,汽化盘管(14-3)的盘管部固定在外壳筒体(11-1)的内壁上,且呈螺旋形设置;汽化盘管(14-3)的流体进口端与分配器(13)的外腔第二通道(13-2)的后端口相连,汽化盘管(14-3)的流体出口端与分配器(13)的外腔第三通道(13-3)的后端口相连;
管路控制系统(14)的瓶外管路包括增压阀(14-4)、组合调压阀(14-5)、气相阀(14-6)、液相阀(14-7)、放气阀(14-8)和安全组件(14-9);组合调压阀(14-5)设有输入口(14-5-1)、输出输入口(14-5-2)、输出口(14-5-3)、增压回路、经济回路和调压机构,增压回路位于输入口(14-5-1)和输出输入口(14-5-2)之间,经济回路位于输出输入口(14-5-2)和输出口(14-5-3)之间;调压机构是用于对从输入口(14-5-1)流入的流体的压力阈值和对从输出口(14-5-3)流出的流体的压力阈值同时进行调节的部件;
增压阀(14-4)的进口通过连接管与分配器(13)的外腔第一通道(13-1)的侧部端口相连;增压阀(14-4)的出口通过连接管与组合调压阀(14-5)的输入口(14-5-1)相连;组合调压阀(14-5)的输出输入口(14-5-2)通过连接管与分配器(13)的内腔第一通道(13-4)的侧部端口(13-4-1)相连;组合调压阀(14-5)的输出口(14-5-3)通过连接管与分配器(13)的外腔第二通道(13-2)的侧部端口相连;气相阀(14-6)的外部端口是使用时对外输出气体的端口,气相阀(14-6)的内部端口通过连接管与分配器(13)的外腔第三通道(13-3)的侧部端口相连;液相阀(14-7)的外部端口是使用时输入或输出低温液态气体的端口,液相阀(14-7)的内部端口通过连接管与分配器(13)的内腔第二通道(13-5)侧部端口相连;放空阀(14-8)的外部端口是使用时对外放出内胆体(12-5)中的气体以便于进行液体充装或便于对组合调压阀(14-5)的压力阈值进行确认的端口,放空阀(14-8)的内部端口通过连接管与分配器(13)的内腔第三通道(13-6)的侧部端口相连;
安全组件(14-9)包括压力表(14-9-1)、安全阀(14-9-2)、爆破片组件(14-9-3)和四通接头(14-9-4);分配器(13)的内腔第一通道(13-4)还设有称为第二侧部端口的另一个侧部端口(13-4-2),分配器(13)的内腔第一通道(13-4)的第二侧部端口(13-4-2)通过连接管与四通接头(14-9-4)相连,该四通接头(14-9-4)的另外3个端口分别与压力表(14-9-1)、安全阀(14-9-2)和爆破片组件(14-9-3)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雨福,未经丁雨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1417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