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18054.2 | 申请日: | 2011-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534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鲁新来;宋志辉;谷祥盛;武正兵;陈海兰;李涛;李慧军;由毅;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5/10 | 分类号: | F01P5/10;F01P11/04;F01P7/16;F01P11/00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 |
地址: | 317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冷却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冷却系统,特别是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很多发动机冷却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将放气与补水加压设计在一处,这样的好处是整个系统显得比较紧凑。但对于一些高性能的发动机而言,由于发动机本身对冷却系统的要求比较高,水泵扬程较高(H≥12m),这样一来原来的设计就不合理,带来的后果是水泵进出口压力差太大,其水泵入口压力过小,水泵出口压力过大,这样的水泵很容易产生汽蚀。
现有技术中,人们对其进行了改进,但无法避免水泵入口压力过小、水泵出口压力过大的问题。因此,对冷却系统放气补水加压装置的设计是发动机冷却系统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性能高、能及时放气和补水加压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缸体、冷却回水管、节温器、水泵进水管和水泵,所述的节温器上连接有冷却器,所述的缸体、冷却回水管、节温器、水泵进水管和水泵依次串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回水管处于本冷却系统的最高点,所述的冷却回水管上设有用于排放空气的接头一,所述的水泵进水管出水端处设有用于补水加压的接头二。
本发动机冷却系统中,水泵开始工作,将冷却液从缸体中沿冷却回水管输送至节温器处。然后通过冷却器将冷却液降温,冷却液经水泵进水管进入到水泵内,最后回到缸体内。本冷却系统中,将接头一和接头二分开设置,使水泵入口处的压力与水泵出口处的压力保持平衡,水泵不易产生汽蚀。
在上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中,所述的节温器上还设有用于放气、补水加压的接头三。此接头起到放气补压补水的作用,但由于其远离水泵入水口,所以其补水补压效果并不明显。
在上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中,所述的接头一与一膨胀水箱连接。
在上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中,所述的接头二与上述的膨胀水箱连接。
在上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中,所述的接头三与上述的膨胀水箱连接。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主要通过膨胀水箱给接头一、接头二和接头三补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动机冷却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在冷却回水管上设有用于排放空气的接头一,在水泵进水管出水端处设有用于补水加压的接头二,而且在节温器上还设有接头三,使接头一、接头二和接头三分开设置,使水泵入口处的压力与水泵出口处的压力保持平衡,水泵不易产生汽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俯视图。
图中,1、缸体;2、冷却回水管;3、节温器;4、水泵进水管;5、水泵;6、冷却器;7、接头一;8、接头二;9、接头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的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包括缸体1、冷却回水管2、节温器3、水泵进水管4和水泵5,冷却回水管2处于本冷却系统的最高点,在节温器3上连接着冷却器6。缸体1、冷却回水管2、节温器3、水泵进水管4和水泵5依次串联。水泵5开始工作,将冷却液从缸体1中沿冷却回水管2输送至节温器3处。然后通过冷却器6将冷却液降温,冷却液经水泵进水管4进入到水泵5内,最后回到缸体1内。
在整个发动机系统的最高点处,增压器冷却回水管2上安装接头一7,此接头起到放气的作用,基本无法起到补水加压的作用。在整个冷却系统的最低点处,水泵进水管4出水端(与水泵5进水口相连)安装接头二8,此接头起到补水加压的作用,可以对水泵5进水口进行加压,防止水泵5进口压力过低,有效的防止水泵5汽蚀的产生。在发动机本体冷却系统的最高点处,节温器3(与缸盖出水口相连)上安装接头三9,此接头起到放气补压补水的作用,但由于其远离水泵5入水口,所以其补水补压效果并不明显。
在整个发动机冷却系统中,在冷却回水管2上设有用于排放空气的接头一7,在水泵进水管4出水端处设有用于补水加压的接头二8,而且在节温器3上还设有接头三9,使接头一7、接头二8和接头三9分开设置,使水泵5入口处的压力与水泵5出口处的压力保持平衡,水泵5不易产生汽蚀。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缸体1、冷却回水管2、节温器3、水泵进水管4、水泵5、冷却器6、接头一7、接头二8、接头三9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180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RFID的汽车智能管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软性线路板弹片安装定位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