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下移式吸能板的前保险杠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18144.1 | 申请日: | 2011-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67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吕晓江;陈鹏飞;颜海棋;王纯;刘卫国;吴成明;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B60R21/3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下移 式吸能板 保险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下移式吸能板的前保险杠。
背景技术
为了在碰撞中保护被撞行人的小腿,在车辆设计时需要考虑改变前保险杠的结构,用来增强保险杠整体结构的吸能性尤其是行人小腿部位的吸能性,达到最终降低小腿碰撞的伤害值的目的,在中国专利号为ZL200620012813.8,名称为“一种汽车前保险杠组件”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增加汽车前保险杠抗撞击能力的前保险杠结构,它是通过在前保险杆的后侧设置前保险杠防撞杆,来增加抗撞击能力,但是对于某些车型由于受到散热器格栅布置、外造型等限制,该专利中的双层结构的前保险杠结构不但无法安装、只能单独安装保险杠且保险杠主体的作用面积也只能设计得较小,而且由于在车上的整体位置偏上,对于小腿部位的吸能性不理想,这些均会造成小腿部碰撞吸能性不足,小腿碰撞伤害值超标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下移式性吸能板的前保险杠,解决了现有的前保险杠在车体中的整体位置偏上及前保险杠安装空间不足的车型通过减少前保险杠碰撞作用面积的方法来实现前保险杠的安装等原因所导致的小腿碰撞吸能性不足、小腿碰撞伤害值超标的问题。
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带下移式吸能板的前保险杠,包括保险杠主体,在所述保险杠主体上设有吸能板,所述吸能板位于所述保险杠主体的前侧面的中下部,所述吸能板的下端超出所述保险杠主体的下端。通过在保险杠主体的前部设置吸能板,且使吸能板位于保险杠主体的中下部,这样在发生碰撞时吸能板能够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且此位置位于行人小腿部位,故能有效地保护被撞人员的小腿受到伤害,同时由于吸能板主要是占用下部空间,故不会影响上部的散热器格栅等部件的安装,也即在安装空间不足的情况下既能保证其它部件的安装,又能使保险杠整体的吸能效果好。
作为优选,所述保险杠主体上设有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一端连接在所述保险杠主体上,所述安装支架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吸能板的下端上。安装支架一方面起到连接吸能板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吸能板后部有了安装支架的支撑,从而增了吸能板结构的吸能性。
作为优选,所述吸能板从上向下依次设有连接部、变形部和碰撞部,所述连接部连接在所述保险杠主体的前侧面上,所述碰撞部的下端连接在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碰撞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前方。通过将吸能板设计为变形部与碰撞部不在同一平面上,既能省材,又能使吸能效果好,还能使车辆的自重不会因为增加了吸能板而产生太大的变化。
作为优选,所述变形部上设有诱溃结构。当发生碰撞使,使吸能板与变形部产生压溃变形进行吸收能量,使得被撞人员小腿部位受到的撞击力减小,且小腿受到的挤压变形小,这样有力于被撞人员的安全,且变形效果可以事先预设计。
作为优选,所述诱溃结构为贯穿所述变形部的上下表面的通孔。通过在变形部上设计通孔,使得变形部的强度较弱,故碰撞时首先在此处产生变形吸能,启到诱变形的功效,通孔可以设计一排或多排,每一排最好有多个。
作为优选,所述吸能板为钢板。抗撞击能力好。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优点,通过在保险杆主体上连接吸能板且使吸能板位于保险杠整体的中下部即使吸能板的位置下移,从而能够在不影响外造型及总布置的前提下,可将吸能板的碰撞作用面积设计得较大,达到有效降低小腿碰撞伤害值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参见图1,一种带下移式吸能板的前保险杠,包括保险杠主体1,在保险杠主体1上设有吸能板2,吸能板2依次设有连接部21、变形部22和碰撞部23,碰撞部23位于保险杠主体1的前侧面的中下部,碰撞部23的下端位于保险杠主体1的下端的下侧,连接部21焊接在保险杠主体1上,变形部22上设有诱溃结构24。
参见图2,保险杆主体1左右对称,在保险杠主体1的下侧面11上设有三个安装支架3,安装支架3的上端焊接在保险杠主体1的下表面11上,安装支架3的下端焊接在碰撞部23的后侧面的下部上,诱溃结构24为贯通变形部22的上下表面的一排通孔,通孔共有十一个,碰撞部23的前侧表面25与保险杠主体1的前侧表面12相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181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3D眼镜性能检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白平衡处理方法及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