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磁吸炙疗五行针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19640.9 | 申请日: | 2011-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78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亓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亓欣 |
主分类号: | A61H39/08 | 分类号: | A61H39/08;A61H39/06;A61N2/08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宋义兴 |
地址: | 310012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磁吸炙疗 五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磁疗或理疗装置,特别是一种具有磁疗、炙疗以及红外理疗功能、且不刺入人体的新型磁吸炙疗五行针。
背景技术
针灸是我国最古老的防病治病方法,应用广泛,疗效显著,使用方便,经济安全,数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欢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现有针灸器械主要供专业针灸师操作,病员和一般人员不宜使用。
现在广泛应用的是针刺疗法,炙疗应用相对少得多,但是炙疗是非常好的一种治病方法,对打通经络,调节气血作用很大。同时具备针疗、炙疗、磁疗及红外理疗的针具几乎没有。
原有的五行针只有针刺疗法和磁疗,不具备炙疗和红外理疗的功能。且针尖磁场穿透力有限,特别是对深组织的病痛,效果有限。
中国专利“变压吸附式磁热经穴治疗器”(申请号:94115204.9)公开了一种变压吸附式治疗器,包括外部呈球形的中空壳体,壳体一端与橡胶囊连接,壳体的另一端是与人体的炙疗部位相接触的一个圆环形端面,壳体的中心线部位具有一圆筒形的磁体滑道,圆柱形磁体可在其中滑动,磁体滑道上开有通气槽,使壳体内与橡胶囊内空气相通,圆柱形磁体的一端固定有聚磁体,聚磁体的另一端呈锥状,壳体的外壁与磁体滑道的圆筒之间还形成有一空腔,在该空腔内可放置一些能发热的物质。该治疗器通过挤压橡胶囊,可使壳体内的空腔形成一定的负压,从而使壳体吸附在人体的治疗部位进行治疗。
但是,上述专利的技术方案中,热疗采用的方式为中药丸与液体反应物反应产生的化学反应热提供热源。此方法的反应物剂量不易控制,易发生液体反应物泄漏。操作时灵活性安全性差,不能准确控制温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新型磁吸炙疗五行针,把炙疗、磁疗、针刺疗法及红外理疗结合成一体,并且提供一种简单可靠加热装置,加热温度可调。针灸时,针具不刺入人体,治疗时患者更为舒适。此种针灸器械,不仅专业针灸师可以操作,患者、一般人员均可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磁吸炙疗五行针,包括针头、壳体和气囊,所述气囊和壳体相连,所述壳体包含一空腔,所述针头固定在所述壳体的空腔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筒和磁体,所述套筒固定在所述壳体的空腔内,且套筒上设有连通气囊内和空腔内空气的排气槽;所述针头置于套筒内且针头前端伸出;所述磁体置于套筒内且吸附在针头上。
优选地,所述磁吸炙疗五行针还可以包括正温度系数(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加热器,所述PTC加热器置于所述套筒内,并且与低压直流电源连接。其中,所述PTC加热器可以是碳纤维、陶瓷、陶瓷复合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所述磁吸炙疗五行针还可以包括温度控制系统,所述温度控制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所述五行针上,用于采集所述五行针的温度信号;单片机,和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控制量执行器,和所述单片机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脉冲信号接通或断开所述正温度系数加热器的电源,所示控制量执行器是固体继电器或可控硅二极管;存储器,和所述单片机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输入和输出设备,所述输入设备包括键盘,所述输出设备包括显示器。
优选地,所述磁吸炙疗五行针的壳体内表面还可以喷涂一层纳米复合远红外材料,所述纳米复合远红外材料优选为纳米陶瓷粉。
优选地,所述气囊的形状可以是顶部呈半球形,中下部呈圆锥球形。
优选地,所述磁体可以是磁场强度>250mT的稀土永磁。
优选地,所述壳体还可以在其与人体皮肤接触一端沿其外表面设有护圈,所述护圈采用硅橡胶或塑胶制作。
本实用新型有五大技术创新及效果:
1.气囊产生负压,使磁吸炙疗五行针吸附在人的相关穴位上,实现治疗。新型磁吸炙疗五行针不刺入人体,安全实用。气囊采用硅橡胶、塑胶等材质制成。硅橡胶比普通橡胶具有更好耐热性、化学稳定性、良好的回弹性,使气囊的作用更佳。气囊的顶面为一球面,侧面为圆锥面,顶面与侧面连成一体,底部开口紧扣于壳体的外部。操作灵活方便。
2.强力磁体用高性能的稀土永磁钕铁硼制造,形状为圆台体,表面场≥250mT,在磁体后面贴厚2mm的铁片,以集中磁力线。针头部分用60度的倒角。通过这几项技术使表面场由250mT提高到300mT,这样磁力线的穿透力更强,穿透深度也有很大提高,可达6cm。人体穴位一般在皮肤下3-5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亓欣,未经亓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1964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