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外组合双螺旋密封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21213.4 | 申请日: | 2011-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635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孙卫平;孙玉祥;李兵;马新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4D29/10 | 分类号: | F04D29/1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褚竺 |
地址: | 2000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外 组合 双螺旋 密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变容式泵的部件,特别是一种该泵的密封。
背景技术:
螺旋密封是在轴或轴孔之一的表面上设置有螺旋槽,该螺旋槽的螺旋旋向和轴的旋转方向相反,当轴旋转时,在该螺旋槽内的流体产生泵送压头,当泵送压头和被密封介质(如润滑油等)的压力平衡时,就能阻止被密封介质泄漏,从而实现螺旋密封的功能;在螺旋密封结构中,螺旋槽顶面(即该螺旋的外径表或内径表面)和其相对应的孔或外圆柱面之间均保持有间隙,螺旋密封是一种非接触型密封,不仅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而且密封的使用寿命长,同时具有适合气相介质的优点,在采用油润滑轴承的泵、汽轮机、电机、压缩机等诸多回转设备中,螺旋密封结构已得到普遍使用。但是在结构紧凑的设备中,由于转轴的轴伸段长度受到严格限制,现有的螺旋密封的螺旋段设计难以满足计算条件,从而给螺旋密封的密封效果带来较大负面影响,限制螺旋密封的使用范围;此外,在高速条件下(如轴外表面线速度大于30米/秒),被密封介质容易出现气液乳化现象,现有的螺旋密封,由于其螺旋的结构参数单一,此时将失去密封功能或无法达到预期的密封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内外组合双螺旋密封,它能使密封结构紧凑,并能有效避免高速条件下密封的气液乳化现象,扩大螺旋密封的适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螺旋密封位于轴的油润滑轴承一侧并对应轴的轴伸段,轴上还固设有油封轴套,对应该轴伸段的壳体上固设有油封挡套,其特点是:所述的内外组合双螺旋密封包括有内螺旋流道和外螺旋流道,内、外螺旋流道均和轴中心线平行,内、外螺旋流道呈串连连通,该内螺旋流道的螺旋旋向和轴的旋转方向相同,该外螺旋流道的螺旋旋向和内螺旋流道的螺旋旋向相反,所述的油封挡套的外伸段的内圆面沿轴向具有内螺旋流道的第一内螺旋槽,所述的油封挡套的外伸段的外圆面沿轴向具有外螺旋流道的第一外螺旋槽。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该螺旋密封位于轴的油润滑轴承一侧并对应轴的轴伸段,轴上还固设有油封轴套,对应该轴伸段的壳体上固设有油封挡套,其特点是:所述的内外组合双螺旋密封包括有内螺旋流道和外螺旋流道,内、外螺旋流道均和轴中心线平行,内、外螺旋流道呈串连连通,该内螺旋流道的螺旋旋向和轴的旋转方向相同,该外螺旋流道的螺旋旋向和内螺旋流道的螺旋旋向相反,所述的轴的轴伸段外圆面上沿轴向具有内螺旋流道的第二外螺旋槽,所述的油封轴套的内圆面上沿轴向具有外螺旋流道的第二内螺旋槽。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是:该螺旋密封位于轴的油润滑轴承一侧并对应轴的轴伸段,轴上还固设有油封轴套,对应该轴伸段的壳体上固设有油封挡套,其特点是:所述的内外组合双螺旋密封包括有内螺旋流道和外螺旋流道,内、外螺旋流道均和轴中心线平行,内、外螺旋流道呈串连连通,该内螺旋流道的螺旋旋向和轴的旋转方向相同,该外螺旋流道的螺旋旋向和内螺旋流道的螺旋旋向相反,所述的油封挡套内圆面和轴外圆面沿轴向分别具有内螺旋流道的旋向相同的第三内、外螺旋槽,所述的油封挡套外圆面和油封轴套内圆面沿轴向分别具有外螺旋流道的旋向相同的第四内、外螺旋槽。
本实用新型采用内、外串联的螺旋密封流道,和传统结构比较,可明显缩短密封的结构长度,即使在结构紧凑要求极严的场合,仍能发挥螺旋密封的优点,确保设备的密封性能,并能扩大螺旋密封的适用范围,同时,其串连式结构,在内、外两级流道中可分别设置其结构参数,以适应高速条件下消除密封中的气液乳化现象,从而解决现有螺旋密封中存在的技术难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内外组合双螺旋密封剖视示意图(一)。
图2是图1中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内外组合双螺旋密封剖视示意图(二)。
图4是图3中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内外组合双螺旋密封剖视示意图(三)。
图6是图5中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2121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医院自助取药系统
- 下一篇:一种带中心喇叭水花的花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