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厨用隔油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22899.9 | 申请日: | 2011-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305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黎琼华;叶侨松;黎红安;杨锦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绿动力环境治理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17/025 | 分类号: | B01D17/025 |
代理公司: | 福建炼海律师事务所 35215 | 代理人: | 许育辉;孙文杰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禾***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厨用隔油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油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厨用隔油器。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及城市化的发展,宾馆、酒店、宾馆、餐厅的规模日益扩大,随之产生的餐饮污水量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餐饮污水排放量约占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的3%,然而上述污水中含有大量油脂(动植物油),其BOD5和CODcr含量却占总负荷的1/3。由此可见,餐饮污水这一高浓度污染源,是造成城市水体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含油污水直接排入市政污水处理管道中,将造成管道的堵塞且及管道发臭,且含油污水与其它污水混合后也将大大提高污水的处理难度,增加处理成本,造成资源浪费。
目前餐饮污水的除油大多采用传统隔油池,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油与水的比重不同,在一定的停留时间下,污水中的油脂借助浮力自然提升,从而达到油水分离的效果。但传统隔油池也存在油水分离效果差,且大多数隔油池均设置在室外,而隔油池占地面积大,常常因用地的紧张导致隔油池与餐厅无法就近设置或占用公共用地,从而增加管道长度,提高工程造价。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除油效果佳,安装方便,油脂易清除,防腐能力强,使用寿命长,造价低等优点的厨用隔油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厨用隔油器,包括:一箱体、盖板、进水管、出水管,其特征在于,箱体内设有两挡板,将箱体分成进水室、油水分离室、排水室,其中所述的进水管位于进水室侧壁上,进水室内还设有一杂物框、所述的出水管位于排水室侧壁上,油水分离室上部安装有一油水分离器及侧壁上设有一排油管。
进一步,在油水分离器两端安装有流量分配器,使水量均匀分布于整个过水断面。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还可以在油水分离室内安装一重力排油装置,增加隔油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两隔板增加过水断面从而降低流速(≤0.005m/s),增加废水的水力停留时间(特别是在油水分离室的停留时间);在油水分离室两端设置流量分配器,使水量均匀分布于整个过水断面,在整个过水断面匀速流过,此外在油水分离室部分还设有重力排油装置,进一步提高隔油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厨用隔油器具有隔油效果佳,安装方便,油脂易清除,防腐能力强,使用寿命长,造价低等优点。适用于宾馆、饭店、餐厅、食堂以及肉食加工企业的含油(动植物油)废水处理,能够消除油脂对管道的堵塞及对排入水体的污染大大降低了污水处理的难度和造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隔油器的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厨用隔油器,包括:一箱体14、盖板6、进水管1、出水管5,箱体7内设有两挡板3,将箱体7分成进水室10、油水分离室11、排水室12,其中所述的进水管1位于进水室10侧壁上,进水室11内还设有一杂物框2、出水管5位于排水室12侧壁上,油水分离室11上部安装有一油水分离器4及侧壁上设有一排油管9。在油水分离室11两端安装有流量分配器8。
具体实施时,含有废水从进水管1进入箱体7内,并经过杂物框2将杂物过滤后,进入油水分离室11中,在油水分离室11中,经过水力停留及油水分离器的作用,油水分离,油上浮从排油管9中排除,而除去大部分油脂的的水体则从出水管5中排除,在箱体7中,增设两挡板3,可以增加水力停留时间,增强油水分离效果,另外,设置流量分配器,使水量均匀分布于整个过水断面。进一步,还可以在油水分离室内安装一重力排油装置,增加隔油效果。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绿动力环境治理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厦门绿动力环境治理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228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