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海芦笋脱粒机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23067.9 | 申请日: | 2011-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574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陈长林;吴崇友;石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F11/00 | 分类号: | A01F11/00;A01F12/00;A01F12/18;A01F12/1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何朝旭 |
地址: | 21001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芦笋 脱粒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脱粒机,尤其是一种海芦笋脱粒机,属于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海芦笋又称海蓬子、海鹿茸、海虫草、富贵菜等,为一年生草本盐生植物,在末端形成果穗孕育种子,绝大多数果穗都生长在肉质茎上部1/3处,穗状花序顶生,圆柱形;叶片已退化成鳞片状,成对生,长约1.5mm,基部连合成鞘状;胞果卵形,种子则成圆形,有钩状刺毛,重约1mg,可在海水中直接萌发。海芦笋除含有维生素A、C和铁、钙、钠、糖、蛋白质等营养成份外,还含有能降低胆固醇的亚麻酸;既可当蔬菜食用,也可脱水后用作食品配料,还可开发保健饮料和化妆品。
据申请人了解,结合现代农业栽培技术及生物工程技术,海芦笋的无土栽培及深加工问题已得到很好地解决,开始成片种植。但迄今为止,其种子的脱粒一直采用人工敲打、手剥等传统方式,费工费时。由于一直没有实现机械化脱粒,因此海芦笋的脱粒工效低,成本高,劳动强度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人工脱粒的落后状况,提出一种海芦笋脱粒机,从而实现海芦笋的机械化脱粒,以提高工效、降低成本和劳动强度。
试验表明:海芦笋固有的生物特性直接影响了其脱粒性能,其种子细小、圆滑,外层果荚含有丰富的腊质层,作物采收前期含水率极高达到80%以上,脱粒时极易出现糊筛、堵塞、脱不尽等现象;果穗干瘪后,又会形成强硬的“死疙瘩”,更难以脱粒。借用普通的脱粒机(如玉米脱粒机、油菜脱粒机等)不能达到所需的脱粒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申请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试验,得出的海芦笋脱粒机技术方案为:该机含有机架,所述机架上支撑喂入平台,所述喂入平台前方装有一对通过径向齿相互啮合传动的喂入辊;所述喂入辊前方装有脱粒辊;所述脱粒辊位于喂入辊正前方的揉搓辊体段外圆分布表面具有螺旋槽的纹齿,所述揉搓辊体段上方罩装具有与纹齿螺纹槽相同旋向螺纹槽的弧形上盖;所述揉搓辊体段螺旋输出方向延伸出具有间隔分布钉齿的打脱辊体段;所述脱粒辊的下方装有凹板筛;所述凹板筛前方延伸出上方安装排草辊的出草台,所述排草辊表面间隔分布有梳草齿。
工作时,喂入辊、脱粒辊、排草辊通过传动机构与驱动电机衔接。将海芦笋从喂入平台处输入后,相互啮合的喂入辊在将海芦笋输往脱粒辊的同时,通过啮合齿的挤压,完成对海芦笋果荚的破壳挤压。接着,脱粒辊旋转过程中时,纹齿与上盖相互配合,对海芦笋秸秆上的果荚进行揉搓碾压,并输往打脱辊体段。进入打脱辊体段后,在钉齿的击打作用下,海芦笋的种子纷纷从果荚中脱出,通过凹板筛上的筛眼落下。海芦笋秸秆则被赶往出草台,在排草辊的作用下输出。
本发明进一步的完善是:所述凹板筛的底部经风机通往旋涡分离器;所述旋涡分离器为具有锥底段的上下开口筒体,所述锥底段具有切向进风口,所述筒体内壁具有螺旋导流板。这样,通过凹板筛上的筛眼落下的种子被风机吸入旋涡分离器,在漩涡导流作用下,进一步与混在其中的轻质杂物分离,从旋涡分离器底端开口输出。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能够切断、撕裂、挤压果荚;脱粒行程长、脱净率高;以揉搓和打击的组合方式来完成种子脱粒;将脱粒下来的秸秆抛送出去;将轻质杂物从顶部分离出去,种子从分离器底部输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拆去上盖部分的俯视图。
图3为图1实施例的脱粒辊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实施例的喂入辊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实施例的上盖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实施例的旋涡分离器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实施例的排草辊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海芦笋脱粒机整体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机架10一侧支撑喂入平台8,该喂入平台前方装有一对通过径向齿相互啮合传动的喂入辊7(参见图4,其中7-1为上辊,7-2为下辊,7-3为分别与上辊和下辊同轴的啮合齿轮对)。上辊与下辊分别具有交错分布的啮合齿,在齿轮对的带动下,等速相对旋转,对进入的物料起切断,撕裂等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未经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230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