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凝土抗渗试件的加载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24704.4 | 申请日: | 2011-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14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孙家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 33228 | 代理人: | 代忠炯 |
地址: | 315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抗渗试件 加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凝土抗渗试件的加载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实际工程中受到水压作用的混凝土经常发生渗水现象,这往往不是由于混凝土自身的抗渗等级达不到设计要求,而是实际混凝土构筑物都是在有荷载的作用下抵抗水压的,受荷载的,从而导致其抗渗能力下降。但是现有技术的混凝土抗渗实验均是在混凝土无荷载的作用下测试混凝土试件抗压力水的能力,故无法测出在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抗渗性能,最终导致了实验结果与实际工程情况相脱节,而使得混凝土产生微裂缝,抗渗能力下降,导致实际工程存在安全隐患及发生安全事故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问题,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混凝土抗渗试件的加载装置,可用于制造出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抗渗试件,从而使得实验结果更接近实际工程情况。
本实用新型解决以上问题所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混凝土抗渗试件的加载装置,它包括底座和至少三根相互平行的螺杆,所述的至少三根螺杆的一端均垂直连接在底座上,且至少三根螺杆的轴线不在同一垂直面上;所述的至少三根螺杆自上到下依次设有张紧装置和用于制造混凝土抗渗试件的制造机构。
所述的张紧装置包括至少三层相互平行的第一顶板和用于防止第一顶板下移的限位装置,所述的至少三层第一顶板上均设有第一通孔,且各第一通孔的轴线在同一垂线上;所述的至少三层第一顶板中最底端的第一顶板上设有张力千斤顶,所述的张力千斤顶设有中心孔,且张力千斤顶的中心孔的轴线与第一通孔的轴线在同一垂线上;所述的最上端的二层第一顶板与螺杆滑动连接,最上端的二层第一顶板之间设有力传感器,且张力千斤顶的张紧端贴紧在最上端的二层的下一层的第一顶板的底部。
所述的制造机构包括至少一层第二顶板和用于防止第二顶板移动的限位装置,所述的第二顶板上设有用于制作混凝土抗渗试件的混凝土抗渗试件模具;所述的第二顶板上设有第二通孔。
采用以上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于它包括底座和至少三根相互平行的螺杆,所述的至少三根螺杆的一端均垂直连接在底座上,且至少三根螺杆的轴线不在同一垂直面上;所述的至少三根螺杆自上到下依次设有张紧装置和用于制造混凝土抗渗试件的制造机构,则在将钢绞线一端可拆式固定在底座上,另一端可拆式固定在张紧装置上后;启动张紧装置使得钢绞线张紧,达到预定目标张力后;接着在制造机构制作混凝土抗渗试件,故此时制作出来的混凝土抗渗试件具有荷载,进而采用该混凝土抗渗试件进行实验,测得的数据的情况更加接近实际使用情况下的想匹配,使得实际工程更具安全性。
作为改进,所述的至少三层第一顶板中最上端的第一顶板的上端面设有垫圈,则垫圈有利于保护顶板上通孔的边缘,防止通孔的边缘被钢绞线破坏,而引起不必要的维修费用,从而降低使用成本。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第一通孔的轴线与第二通孔的轴线在同一垂线上,则钢绞线在穿过各第一通孔和各第二通孔后并进行张紧时,钢绞线上不存在任何其它的摩擦力,故力传感器中显示的钢绞线的张力值就是实际的钢绞线受到的力的数值,因此可制作出更接近实际情况荷载的混凝土抗渗试件,为施工提供依据,保障施工工程的安全性。
作为再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底座的底部设有支架,则底座的底部与地面之间留有空间,故在底座上固定钢绞线时,无需先将底座整体抬起,即可进行操作,从而使得钢绞线固定更加快捷,工人操作更加方便。
作为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底座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的第三通孔的轴线与第二通孔的轴线在同一垂线上,则在底座上固定钢绞线时,通过第三通孔即可快速便捷的将钢绞线的一端固定在底座上,以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制作时间。
所述的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均为三层,且第一顶板的厚度大于第二顶板的厚度。
所述的螺杆为三根,且呈三角形分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混凝土抗渗试件的加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如图所示:1、支架,2、底座,2.1、第三通孔,3、螺杆,4、限位螺栓,5、螺母,6、第一顶板,7、第二通孔,8、第二顶板,9、第一通孔,10、张拉千斤顶,11、力传感器,12、垫圈,13、混凝土抗渗试件模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未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247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