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体式骨牵引针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26199.7 | 申请日: | 2011-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688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王栋;姜宏磊;张化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立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56 | 分类号: | A61B17/56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苗峻 |
地址: | 25002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式 牵引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牵引针,尤其涉及一种分体设计的骨牵引针。
背景技术
斯式针是骨科手术中常用的一种医疗器械,经常用于骨牵引手术中,帮助脱位的关节或错位的骨折复位。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将牵引针穿入骨中,牵引针的前端会伸出于骨骼外,便于牵引操作,待骨折部位恢复后,再将牵引针拔出。由于牵引针前端外露,容易沾染细菌,拔出前需事先消毒,一旦消毒处理不彻底,极容易导致伤口感染,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体设计的骨牵引针,可从骨骼的两侧拔出,大大降低了感染的几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分体式骨牵引针,包括针体,所述针体包括直径相同的针体前部和针体后部,针体前部和针体后部活动连接。骨牵引手术中,将连接在一起的针体前部和针体后部穿入骨中,进行牵引操作,治疗结束后,将针体前部和针体后部分离,分别从骨骼两侧拔出,这样外露的针体部分就不会再从骨骼中穿过,既节省了消毒处理过程,又大大降低了感染的几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针体前部和针体后部可采用多种活动连接方式,在此提供一种螺纹连接方式,即所述针体前部一端为锥形,另一端设有螺纹;针体后部一端设有与针体前部螺纹端相配合且沿轴向分布的螺孔,针体前部和针体后部螺接后连接处的外壁与针体前部的外壁平齐。使用前,将针体前部的螺纹端旋入针体后部的螺孔内,组成针体,两者连接后,连接处的外壁要保持与其它部位的外壁平齐,以保证针体外表的平整性。针体前部的锥形端为针体的自攻入端,用来向骨骼内穿刺。
针体前部和针体后部的直径要保持一致,不影响针体的使用性能,因此,所述针体前部和针体后部的直径均为4-5mm。
本实用新型将骨牵引针分体设计,能分别从骨骼两侧取出,避免被污染的针体再次穿过骨骼而引起感染,保证了医疗操作的清洁卫生,降低了医疗感染几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针体后部,2、螺孔,3、螺纹,4、针体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分体式骨牵引针,如图所示,包括针体,所述针体包括截面为圆形的针体前部4和针体后部1,针体前部4和针体后部1的直径均为4mm,其中针体前部4长10cm,针体后部1长10cm。针体前部4一端为锥形,另一端外壁设有螺纹3,螺纹段的外径小于针体前部4中段的外径。针体后部1一端轴心处设有一螺孔2,螺孔2与针体前部4的螺纹端相配合,针体前部4与针体后部1螺纹连接。使用时,将针体前部4的螺纹端旋入针体后部1的螺孔2内,组成一牵引针,将牵引针穿入骨中,治疗完后要取出牵引针时,可转动针体前部4,将其与针体后部1分离,将针体前部4和针体后部1分别从骨骼的两侧取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立医院,未经山东省立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261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ABS轮速传感器线束导向机构以及线束导向板夹
- 下一篇:机电式调平支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