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铁施工用深度可调式限位板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28941.8 | 申请日: | 2011-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235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余海平;徐先俊;杨方;高会洋;陈宜强;汪忠宝;汪玮;孙伟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金星预应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23/04 | 分类号: | B28B23/04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1135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施工 深度 调式 限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属于高铁施工用深度可调式限位板。
背景技术
为节约用地,高铁及客运专线的建设大部分路段采用高架桥梁路轨,先在制梁场生产预制梁,然后进行架梁。
预应力技术是预应力箱梁制作中的关键技术,即把一定数量的低松弛高强度钢绞线(强度达1860MPa)穿在混凝土构件内部的预留孔内,然后在混凝土构件两端的钢绞线束上安装上夹片式锚具,通过液压千斤顶等张拉机具张拉钢绞线,用锚具夹持住钢绞线,给混凝土梁施加约6000吨压力,使梁体反拱,抵消外部载荷,提高梁体的承载强度,同时使梁体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和抗震防震性能。
高铁箱梁长度一般为32m,穿25~27束预应力筋,每束有7~12根钢绞线,安装50多套相应规格的夹片式锚具,进行预应力张拉施工。
在混凝土梁体预留孔道内穿上钢绞线,依次安装工作锚板、工作夹片、限位板、千斤顶、工具锚板和工具夹片。
敲紧工具夹片后,开动油泵向千斤顶供油,活塞移动,通过工具锚拉伸钢绞线,这时工作夹片被钢绞线从工作锚板中带出,带出的尺寸由限位板控制。
当拉力达到设计值后,卸载,钢绞线回缩,利用钢绞线的回弹力把夹片带入锚板锥孔内,从而夹持住钢绞线,形成永久的锚固单元。
夹片式群锚采用的是自锚方式,所以对限位板的限位深度要求较高。如果限位板限位深度偏大,夹片内齿与钢绞线之间的摩擦力变小,自锚过程中钢绞线的回缩量将增大,甚至出现夹片夹不住钢绞线(滑丝)的情况。如果限位深度偏小,夹片与钢绞线接触面增大,张拉时会严重划伤钢绞线,使拉力损失变大,甚至会咬断钢绞线,或者使夹片的内齿损失,造成滑丝。
目前高铁建设施工中采用钢绞线的公称直径 15.2mm,直径允许偏差为mm。
根据铁道部行业标准要求,张拉施工中要根据钢绞线的直径选用不同限位深度的限位板。当钢绞线直径为15.2mm时,限位板限位深度为8.0mm,当钢绞线直径增加或减小0.1mm时,设计限位深度就相对增加或减小0.4mm,因此制梁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每种钢绞线直径尺寸和每种规格锚具配备不同限位深度的限位板。高铁梁体上往往选用几种规格的锚具,因此要采购各种规格限位板上百件,给工程施工选用及采购造成了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铁施工用深度可调式限位板,内限位块每旋转一个刻度即可调整限位深度0.4mm,使用过程中,一件深度可调式限位板可替代7件不同限位深度的限位板,且操作方便,更加实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高铁施工用深度可调式限位板,包括环状的外限位块、内限位块,外限位块的内壁与内限位块的外壁通过螺纹连接,外限位块开设有径向的螺纹孔,螺纹孔内置有钢珠,钢珠上压置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顶端设有螺钉,内限位块的侧壁上设有轴向的锁紧槽。
所述的锁紧槽有五个,均匀分布于内限位块的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
1、将普通限位板分解为内限位块和外限位块,用M120×2螺纹连接。
2、在外限位块内安装压缩弹簧、钢珠及沉头螺钉,在内限位块的外螺纹上开5个等分刻度槽,内限位块每旋转一个刻度即可调整限位深度0.4mm。
3、当内限位块旋转到既定刻度,外限位块内的钢珠刚好卡在内限位块的刻度槽内,实现内外限位块定位。
4、不同规格锚具配用限位板只需更换相应的内限位块。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使用过程中,一件深度可调式限位板可替代7件不同限位深度的限位板,对于不同规格的锚具,只需更换内限位块便可达到要求,操作方便,迅速,更加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高铁施工用深度可调式限位板,包括环状的外限位块1、内限位块2,外限位块1的内壁与内限位块2的外壁螺纹连接,外限位块开设有径向的螺纹孔,螺纹孔内置有钢珠3,钢珠3上压置有压缩弹簧4,压缩弹簧4的顶端设有螺钉6,内限位块的侧壁上设有轴向的锁紧槽5,锁紧槽5有五个,均匀分布于内限位块的侧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金星预应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金星预应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289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