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隔热门窗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29104.7 | 申请日: | 2011-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477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郭宪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宪强 |
主分类号: | E06B5/10 | 分类号: | E06B5/10;E06B5/16;E06B3/30;C09D5/33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贺小明 |
地址: | 065201 河北省廊坊市三***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热 门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热门窗,尤其涉及一种能够防晒的隔热门窗。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铝,钢,木等材质的门窗供应,旧式门窗多用木材制作,新式门窗多用空心型材制作。木质门窗的缺点是不耐用易变形,已逐步被淘汰,由空心型材制作的门窗的优点是不易变形、耐用,缺点是导热较快,特别是钢、铝合金等金属制作的门窗尤甚。
我国夏季普遍高温,门窗不可避免的经阳光照射,温度快速升高,导致室内升温迅速,不符合目前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的节能政策。同时目前大部分门窗中采用玻璃主体镶嵌在门窗框上,且面积占整个门窗面积的大于80%,因此做好隔热门窗的玻璃部位的防晒节能,也是门窗节能的重要措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太阳光照射影响的隔热门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隔热门窗,包括门窗框和门窗扇,其中,所述门窗框和门窗扇为第一复合层结构;
所述第一复合层结构包括第一基层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层上的第一太阳热反射层,所述第一太阳热反射层由太阳热反射组合物与聚合物形成。
用作本实用新型隔热门窗的第一基层为金属、木材或塑料材质等合适的材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隔热门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隔热门窗上的玻璃主体,其中,所述玻璃主体为第二复合层结构;
所述第二复合层结构包括玻璃基层和设置在所述玻璃基层上的纳米透明隔热涂层,所述纳米透明隔热涂层由透明隔热导电膜形成。
用作本实用新型隔热门窗的玻璃基层为平板玻璃、钢化玻璃、夹丝玻璃、夹层玻璃或钛化玻璃。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太阳热反射组合物由金红石型钛白粉、氧化锌和沉淀硫酸钡混合而成。所述透明隔热导电膜由SnO2、ITO、掺锑二氧化锡(ATO)和ZnO组成。
所述聚合物可以为涂料用树脂或注塑材料。
所述涂料用树脂可以为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醇酸树脂、聚酯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注塑材料可以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碳酸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或聚苯乙烯。
另外,为了取得更好的防晒与隔热效果,所述第一复合层结构中,第一基层和第一太阳热反射层之间可以设置有热传导阻隔层。
并且在所述第一基层和热传导阻隔层之间还可以设置有防蚀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热门窗,由于其门窗框和门窗扇为第一复合层结构;而该第一复合层结构包括第一基层和设置在该第一基层上的第一太阳热反射层,其中该第一太阳热反射层能够有效反射太阳热辐射。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减轻隔热门窗因太阳光照射而产生的温度升高,从而减少向室内温度的传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隔热门窗的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隔热门窗的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隔热门窗的实施例三的门窗框和门窗扇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隔热门窗的实施例一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隔热门窗,包括门窗框1和门窗扇2,其中,所述门窗框1和门窗扇2为第一复合层结构;
所述第一复合层结构包括第一基层3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层3上的第一太阳热反射层4,所述第一太阳热反射层4由太阳热反射组合物与聚合物形成。
由于第一太阳热反射层4能够有效反射太阳10的热辐射,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减轻隔热门窗因太阳光照射而产生的温度升高,从而减少向室内温度的传递,满足我国目前节能环保的需求,符合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的节能政策。
用作本实用新型隔热门窗的第一基层3可以为金属、木材或塑料等,凡可用于制造门窗框和门窗扇的材料均可用于制造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基层。考虑到坚固耐用等特性,该基层优选为金属质地,或其他具有一定强度,并坚固耐用不易变形的适合合成材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宪强,未经郭宪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291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