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有组织排水幕墙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30470.4 | 申请日: | 2011-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172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26 |
发明(设计)人: | 隆志军;陈健波;王秋;陈春林;李汉良;王志敏;黄建林;秦川;卢东华;任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盛兴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88 | 分类号: | E04B2/88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张海文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组织 排水 幕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幕墙,特别是一种有组织排水幕墙。
背景技术
单元幕墙利用等压原理,通过幕墙主、横梁的对插,形成内、外两个空腔。 内、外腔通过幕墙横梁的泄水孔达到等压。在没有压力差作用下,雨水不会进入内腔,但在室外风压变化瞬间,内、外腔存在压力差,传统的单元幕墙系统中幕墙横梁的内、外腔直接连通且基本在同一标高,雨水在压力差作用下从外腔沿泄水孔进入内腔,当较多雨水进到内腔时,有可能从内层密封胶条处渗进室内。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用压力差排水,从而提高了防水性的幕墙。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有组织排水幕墙,包括幕墙横梁及与幕墙横梁连接的幕墙主梁,幕墙横梁内设有通过密封胶条分隔出的横梁外腔及横梁内腔,幕墙主梁内设有通过密封胶条分隔出的主梁外腔及主梁内腔,横梁外腔上设有能够将水排出室外的排水缝隙,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内腔与该横梁内腔上层的主梁内腔相通,且该横梁内腔与下层的横梁外腔间设有排水道,所述横梁外腔与该横梁外腔上层的主梁外腔相通。
所述排水道包括设置于所述幕墙横梁上的排水腔、第一泄水孔及第二泄水孔、设置于幕墙主梁上的主梁竖腔,所述横梁内腔通过第一泄水孔与排水腔相通,排水腔通过第二泄水孔与该主梁竖腔相通,所述主梁外腔与该主梁竖腔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因为本实用新型的横梁内腔与该横梁内腔上层的主梁内腔相通,且该横梁内腔与下层的横梁外腔间设有排水道,横梁外腔与该横梁外腔上层的主梁外腔相通。因此,横梁内腔与该横梁内腔相通的上层主梁内腔内的水都会排入到下层的横梁外腔内,通过该层的横梁外腔上的排水缝隙排出室外,由于内、外腔的标高相差一个板块高度,雨水只能沿上述排水路径往下排,而不能从下一层沿主梁竖腔倒灌到上层横梁内腔,从而提高了幕墙的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幕墙横梁与幕墙主梁的组合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幕墙主梁的截面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幕墙横梁的截面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幕墙主梁截面的排水线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有组织排水幕墙,包括幕墙横梁1及与幕墙横梁1连接的幕墙主梁2,幕墙横梁1内设有通过密封胶条分隔出的横梁外腔3及横梁内腔4,幕墙主梁2内设有通过密封胶条分隔出的主梁外腔5及主梁内腔6,横梁外腔3上设有能够将水排出室外的排水缝隙7,横梁内腔4与该横梁内腔4上层的主梁内腔6相通,且该横梁内腔4与下层的横梁外腔3间设有排水道,所述横梁外腔3与该横梁外腔3上层的主梁外腔5相通。
如图所示,于本实例中,排水道包括设置于所述幕墙横梁1上的排水腔8、第一泄水孔9及第二泄水孔10、设置于幕墙主梁2上的主梁竖腔11,所述横梁内腔4通过第一泄水孔9与排水腔8相通,排水腔8通过第二泄水孔10与该主梁竖腔11相通,所述主梁外腔5与该主梁竖腔11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排水过程如下,渗入横梁内腔4及与该横梁内腔4相通的上层主梁内腔6的水通过第一泄水孔9流入排水腔8,从排水腔8通过第二泄水孔10流入主梁竖腔11,由于主梁竖腔11与主梁外腔5及下层的横梁外腔是相通的,因此,横梁内腔4与该横梁内腔4相通的上层主梁内腔6内的水通过上述通道及孔能够排入到下层的横梁外腔3内,通过该层的横梁外腔3上的排水缝隙7排出室外。由于内、外腔的标高相差一个板块高度,雨水只能沿上述排水路径往下排,而不能从下一层沿主梁竖腔11倒灌到上层横梁内腔4,从而提高了幕墙的防水性能。
上述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只要其以基本相同的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盛兴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山盛兴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304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