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粘式动静脉穿刺加压包扎绷带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31236.3 | 申请日: | 2011-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300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谢莉;刘伟;王西玲;郭庆东;费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7/132 | 分类号: | A61B17/132;A61F1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李子安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式动 静脉 穿刺 加压 包扎 绷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粘式动静脉穿刺加压包扎绷带。
背景技术
脑血管疾病是由脑部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功能缺失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其特点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承重的负担,已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脑血管造影及脑血管介入放射治疗在脑血管疾病检查及诊断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目前临床上显示头颈部血管形态病变的“金标准”;由于其客观、准确、实时显像,因此被誉为“侦察犯罪血管”的“火眼金晴”。
术中留置的鞘管需要根据术中肝素的用量来决定拔除时间并进行止血治疗。术后护理措施包括患肢加压包扎止血及动态观察穿刺点的出血及渗血情况。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主要是人工压迫止血,无效的加压止血治疗及护理会给病人造成下肢血肿、疼痛和行走不便,迁延不愈;过度的止血压迫,会造成病人下肢缺血等,给术后护理工作造成很大的隐患。
临床护理中手工压迫止血要求护理人员双手不更换压迫30分钟,确认无出血后,用沙袋局部加压6小时,患肢制动24小时。上述治疗和护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有关。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沙袋施压力量松弛,甚至从患者肢体上滑落;对于过胖的患者不能准确判断动脉穿刺部位,加压后压力不能集中在穿刺点处,造成出血、血肿等并发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自粘式动静脉穿刺加压包扎绷带。研制改进本自粘式加压包扎止血绷带,旨在建立规范化的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放射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为进一步做好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循证护理证据。同时也极大方便了护士工作的需要,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粘式动静脉穿刺加压包扎绷带,包括两端设置有搭扣的粘接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条与所述粘接带相连接并带有夹层的绷带本体,所述夹层内设置有装有细碎颗粒物的腔体。
腔体沿绷带本体的纵向设置。
腔体的数量为1-4个。
细碎颗粒物为细沙。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2)采用沙袋加压止血时,可防止沙袋松弛和从患者肢体上脱落;
(3)能够将压力集中在穿刺点处,防止出血、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粘接带;2-搭扣;3-绷带本体;4-腔体;
5-细碎颗粒物。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两端设置有搭扣2的粘接带1,还包括一条与所述粘接带1相连接并带有夹层的绷带本体3,所述夹层内设置有装有细沙的腔体4。
腔体4沿绷带本体2的纵向设置。
腔体4的数量为1-4个。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装有细沙的绷带本体3压在穿刺点处,其压紧程度可通过装沙量和设置腔体4的多少调节,也可通过改变粘接带1的张紧度来调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312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胸肋骨矫形金属接骨板
- 下一篇:一种医用带线缝合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