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缆式静力触探仪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31306.5 | 申请日: | 2011-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909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李同录;李萍;冯伟;杨涛;蔺晓燕;高德彬;张常亮;陈剑;车喜龙;马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00 | 分类号: | E02D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地址: | 71006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缆式 静力 触探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地质勘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无缆式静力触探仪。
背景技术
静力触探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一种原位测试方法,适用于软土、一般黏性土、粉土和砂土,在有软弱土体分布较多的地区,静力触探能够提高勘察成果的可靠程度。
目前,国内使用的静力触探仪主要是采用电缆线传输压力信号和深度信号。由于电脑被广泛应用,静力触探试验已可以通过计算机向静力触探数据采集系统输入标准程序,对静力触探试验过程进行控制,从而得到迅速而精确的结果。但静力触探试验过程中,探头连接着电缆线存在很多不便,在连接探杆时往往需要几位人员配合将探杆逐个加上,不但在处理探杆时耗费时间,电缆和连接头也容易意外损坏,而且现场需要操作人员携带个人计算机并进行数据采集的现场控制和数据处理操作,因此,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在条件恶劣的野外不利于试验的顺利开展。
针对电缆线不利于操作的影响,国内外极少数厂家采用不同技术研制出了无缆全自动静力触探系统,主要有两种传输方式:无线电传输、光传送。这两种传输方式虽然很好的解决了有缆方式的不便,其弊端也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由于地下环境的不可预知性,无线电和光在不同环境下传输会发生变化,使通过这两种方式传至地面的信号受到严重干扰,测量结果偏差较大;其次,这两种方式的方便也大大增加了系统的成本。由于这些不利因素,虽然它解决了传统方式数据采集的不便,其推广应用还是举步维艰,国内使用的寥寥无几。
由上述内容可见,目前国内外关于静力触探的研究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无缆式静力触探仪,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操作便捷,数据存储量大、存储时间长,可靠性高,工作效率高,实用价值高,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缆式静力触探仪,其特征在于:包括装入探杆内并随静力触探探头贯入地下的用于实时采集并存储静力触探探头所探测数据的地下静力触探数据采集卡和用于将地下静力触探数据采集卡所采集存储的数据进行处理及显示的静力触探数据上位机管理系统,还包括用于将地下静力触探数据采集卡所采集存储的数据传送给静力触探数据上位机管理系统的地上静力触探数据采集仪,所述地上静力触探数据采集仪分别与静力触探数据采集卡和静力触探数据上位机管理系统相接;
所述地下静力触探数据采集卡包括微控制器一、分别与微控制器一相接的模拟信号处理模块一、同步时钟模块一、数据存储模块一和数据通信模块一、以及为各用电单元供电的电源模块一,所述模拟信号处理模块一与静力触探探头相接;
所述地上静力触探数据采集仪包括微控制器二、分别与微控制器二相接的光电编码器、同步时钟模块二、数据存储模块二、操作按键模块、液晶显示模块、与数据通信模块一配套使用的数据通信模块二、与静力触探数据上位机管理系统配套使用的数据通信模块三、以及为各用电单元供电的电源模块二,所述光电编码器设置在探杆的顶端。
上述的无缆式静力触探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器一为内部集成有A/D转换单元的单片机STC12C5A60S2AD。
上述的无缆式静力触探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信号处理模块一由与静力触探探头相接的放大电路和与放大电路相接的滤波电路构成,所述滤波电路与微控制器一相接。
上述的无缆式静力触探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存储模块一和数据存储模块二均为EEPROM存储器。
上述的无缆式静力触探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控制器二为单片机STC89C52RC。
上述的无缆式静力触探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通信模块一、数据通信模块二和数据通信模块三均为RS-232串口通信电路模块。
上述的无缆式静力触探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按键模块包括用于对液晶显示模块的背光显示方式进行选择的背光按键,用于对液晶显示模块上所显示内容进行选择的上按键、下按键、左按键和右按键,以及确定按键和返回按键。
上述的无缆式静力触探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力触探探头为静力触探双桥探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313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尖齿的新型灌注桩扩底装置
- 下一篇:集成式启闭机同步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