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采用音响设备供电的手持设备充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31798.8 | 申请日: | 2011-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92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肖奋;蔡景溪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奋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4R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廖平 |
地址: | 51810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音响设备 供电 手持 设备 充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采用音响设备供电的手持设备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市场出现的手持设备例如手机以及苹果公司的iPhone、iPad等自带了音源(或视频)或上网在线播放音源(或视频)的功能,能提供音频(或视频)信号给音响设备,通过音响设备播放音源(或视频)。我们知道,手持设备本身在使用时电池的续航能力就已经弱,即是一般的手持设备的待机时间相对比较短,而如果通过音响设备播放音频(或视频),手持设备的待机时间就更短了,所以迫切需要在播放音频(或视频)的同时,给手持设备提供电源,供手持设备的电池的充电。
在理想的情况下,如果音响设备作为电源供电,提供给手持设备用于手持设备的充电,不但能增强手持设备的待机时间,还能够尽可能地节约成本。公开号为CN2796309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通过将音响的电源接口与MP3或其他电子设备的充电插座相连,来实现为MP3或其他电子设备充电的功能。但是这样的装置有以下缺点:一是直接将音响电源加至手持设备上,如果出现二者的电压不匹配,则极可能造成手持设备的损坏;二是即使音响设备的电源电压与手持设备的所需的充电电压相匹配,那么也有可能因为音响设备的电源电压不稳定或者尖端脉冲而使手持设备损坏;三是在手持设备接于音响设备充电与播放音源(或视频)时,手持设备输出的射频信号以及谐波,经过充电线路的回路,把射频信号及其谐波传导到音响设备中,干扰了音响设备,使其输出杂音或信号,影响了音响设备正常输出音频(或视频)信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音响设备为手持设备充电提供恒压源,并且能够抑制手持设备所产生的射频信号及其谐波回流到音响设备中的充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采用音响设备供电的手持设备充电装置,包括音响设备接口、手持设备充电接口以及第一滤波单元、DC-DC转换单元、反馈单元、第二滤波单元、第一抑制射频干扰单元、第二抑制射频干扰单元、第三抑制射频干扰单元。所述第一滤波单元连接于音响设备接口与DC-DC转换单元的输入端之间,所述反馈单元跨接于DC-DC转换单元的输出端与反馈端之间,所述第二滤波单元连接于DC-DC转换单元的输出端与手持设备充电接口之间,所述第一抑制射频干扰单元、第二抑制射频干扰单元、第三抑制射频干扰单元依次连接,其中第一抑制射频干扰单元连接至手持设备充电接口,第三抑制射频干扰单元连接至音响设备接口。
优选地,第一滤波单元包括共模电感L3、电解电容C11、穿心电容器C10、穿心电容器C9、穿心电容器C8、钽电容C7,所述共模电感L3的输入端与音响设备接口相连,输出端与并接的电解电容C11、穿心电容器C10、穿心电容器C9、穿心电容器C8、钽电容C7相连。
优选地,DC-DC转换单元包括芯片U1、电感L2、电解电容C6、穿心电容器C5、钽电容C4,所述芯片U1的输出端通过电感L2与并接的电解电容C6、穿心电容器C5、钽电容C4相连,所述芯片U1的输入端与钽电容C7相连。
优选地,反馈单元包括电容C12、电阻R1、电阻R2、电阻R3,所述电容C12与电阻R1并联后跨接于芯片U1的输出端与反馈端之间,所述电阻R2与电阻R3串联后与电阻R1相连。
优选地,第二滤波单元包括共模电感LL、电容C3、电容C2、电容C1,所述共模电感LL的输入端与电感L2相连,输出端与并接的电容C3、电容C2、电容C1相连。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实现的有益效果如下:
1、手持设备通过音响设备播放音源的同时,音响设备提供恒压源给手持设备的电池充电;
2、抑制手持设备产生的射频信号及其谐波通过充电回路传导至音响设备,避免干扰音响设备的正常音频信号输出;
3、结构简单,集成度高、输出稳定、成本低。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采用音响设备供电的手持设备充电装置的结构框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采用音响设备供电的手持设备充电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作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奋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奋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317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连接基座与电力组合装置
- 下一篇:一种滚压机床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