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容器可分离的红外加热奶泡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34322.X | 申请日: | 2011-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775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卫忠;钟业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拓璞电器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1/54 | 分类号: | A47J31/54;A47J31/44;A47J3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浚雄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44254 | 代理人: | 张少君 |
地址: | 510897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容器 可分离 红外 加热 奶泡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奶泡机,特别是奶泡机上的红外加热机构。
背景技术
在咖啡中添加牛奶泡沫能能产生细腻、柔和的口感。多年来,产生牛奶泡沫的发生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蒸汽为主的泡沫发生器,一种是通过搅拌形成泡沫的发生器。其中,以蒸汽为主的泡沫发生器是将蒸汽通入到盛装有牛奶的容器中,使牛奶产生奶泡,以搅拌的方式产生泡沫的发生器是对盛装有牛奶的容器加热,并同时将搅拌器伸入到容器中对牛奶进行搅拌从而产生奶泡。
在现有技术中,通过搅拌形成泡沫的发生器中加热装置都是对盛装牛奶的容器底部进行加热,如中国专利号为201020121752.0申请日为2010.3.1授权公告日为2010.11.10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打奶泡器,包括机身壳体、设置在机身壳体上的搅拌盒体和设置在机身壳体上的电源底座,所述的机身壳体和搅拌盒体内设有搅拌机构和电热机构,电热机构位于搅拌盒体的底部并固定于搅拌盒体上,当此打奶泡器工作时,电热机构对搅拌盒体进行加热,同时,搅拌机构搅拌盒体内的牛奶从而形成奶泡,这种结构的打奶泡器虽然能形成奶泡,但是,由于电热机构仅对盒体的底部进行局部加热,因此,加热不均匀,而且由于牛奶为高蛋白物质,因此,容易将牛奶烧糊而粘接在盒体内表面上,这样,不仅影响了奶泡的质量,而且很难清洗盒体,另外,由于电热机构安装在盒体内,如果电热机构有漏电的现象则降低了使用的安全性,并且,在清洗盒体时,需避免电热机构与水接触,因此,清洗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容器可分离的红外加热奶泡机,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加热的均匀度,便于清洗容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一种容器可分离的红外加热奶泡机,包括容器及容器盖;容器底面下方和/或容器侧壁外侧设有能与容器分离的红外加热装置,所述的红外加热装置包括红外加热元件及反射罩,红外加热元件设在容器和反射罩之间。
上述奶泡机,由于采用红外非接触加热,且,红外加热元件分布在容器的底面下方和/或侧壁外侧,相对于现有技术,对容器的加热面积增大,因此,加热均匀,不容易出现烧糊牛奶的现象;由于设置了反射罩,这样,能将热量集中到容器上,提高了加热效率;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奶泡机的容器和红外加热装置可分离,避免了电路与容器直接连接和接触,当清洗容器时,将容器单独进行清洗即可,因此,清洗容器方便。
作为具体化,红外加热元件包括红外加热管、红外加热板、红外加热灯或红外加热膜。
作为改进,容器侧壁周边的反射罩从向容器侧壁靠近。这一结构对红外加热元件发出的热量具有聚集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
作为改进,容器底面和侧壁外设有保护罩,保护罩上端设有向外延伸的弯折部,反射罩的上端卡置在弯折部内。设置弯折部安装保护罩。
作为改进,保护罩为网状结构。
作为改进,容器盖上设有搅拌头固定轴,搅拌头固定轴的下端安装搅拌器;容器底面下方设有驱动装置,所述的驱动装置包括马达,马达的输出轴上位于容器的底面下方安装有磁铁,所述的搅拌器内安装有磁铁。采用磁铁作为传动系统,不需要在容器上开孔,因此,不仅容易清洗容器,而且,不需要考虑容器底部的密封性,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
作为改进,所述的容器上设有手柄。这样,便于抓持容器。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2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拓璞电器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拓璞电器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343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