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胃肠减压引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35667.7 | 申请日: | 2011-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302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徐炳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炳君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600 山东省临沂市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胃肠 减压 引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集引流减压、负压形成、负压测量、负压调控和排液于一体,降低鼻腔食管胃粘膜组织的刺激和损伤,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胃肠减压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胃肠减压引流术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基本技能操作,持续胃肠减压可以减轻腹胀,引出胃肠道的液体及积气,防止胃肠道扩张,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目前,临床实际工作中常用的胃肠减压引流装置的胃管开口在顶端,且只有一个开口,在引流胃内容物时,容易堵塞管口;在置入胃管过程中,胃管口的边缘容易损伤患者的鼻腔食管胃粘膜组织;另外,引流瓶上没有设置负压表、负压吸球和排液管排液阀,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准确测定胃肠减压引流装置的负压值,也不能随负压值的大小随时调控胃肠减压引流装置的负压大小;在倾倒引流瓶中的液体时,需要将引流瓶的瓶塞拧下来,从而引起胃管在患者体内不断活动,给患者带来不良刺激,引起恶心呕吐,甚至呛咳,给患者带来更大的伤害和痛苦。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引流减压、负压形成、负压测量、负压调控和排液于一体,降低鼻腔食管胃粘膜组织的刺激和损伤,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胃肠减压引流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该胃肠减压引流装置,由胃管和负压瓶构成,胃管的顶端为盲端,侧面开有若干侧孔,在胃管置入过程中,降低了鼻腔食管胃粘膜组织的刺激和损伤,在引流过程中,避免了胃内容物堵塞管口;负压瓶的瓶盖上设有负压吸球和负压表,在减压引流过程中,可以准确测定胃肠减压引流装置的负压值,并且根据负压值的大小利用负压吸球随时调控胃肠减压引流装置的负压大小;负压瓶的下端侧壁设有排液管,排液管的末端设有带密封圈的排液阀,在倾倒负压瓶中的液体时,不必将负压瓶的瓶塞拧下来,而是从排液管中引出即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集引流减压、负压形成、负压测量、负压调控和排液于一体,降低了鼻腔食管胃粘膜组织的刺激和损伤,避免了胃内容物堵塞管口,是一种理想的胃肠减压引流装置。
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附图1,1、胃管,2、负压瓶,3、侧孔,4、负压吸球,5、负压表,6、排液管,7、排液阀。
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由胃管1和负压瓶2构成,胃管1的顶端为盲端,侧面开有若干侧孔3,负压瓶2的瓶盖上设有负压吸球4和负压表5,负压瓶2的下端侧壁设有排液管6,排液管6的末端设有带密封圈的排液阀7。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按常规操作将胃管1置入到胃内,然后根据负压表5所显示的数据,利用负压吸球4将负压值调至适宜的位置,在倾倒负压瓶中的液体时,将负压瓶2的排液阀7拧开,将液体从排液管6中引出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炳君,未经徐炳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356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