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离合系统液压缓冲阀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37502.3 | 申请日: | 2011-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827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张柏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安捷制动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47/00 | 分类号: | F16K47/00;F16D48/02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袁忠卫 |
地址: | 315412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离合 系统 液压 缓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缓冲阀,具体是一种汽车离合系统中的液压缓冲阀。
背景技术
目前,在汽车液压离合操纵系统中存在汽车启动时发抖、系统异响等问题,这不但影响离合操纵的舒适性及汽车的行驶安全性,也不利于离合系统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为了克服现有液压离合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现有专利号为200710048773.7的中国专利《汽车离合器平稳操控系统》,其特征是该操控系统中含有单向节流阀等可调的接合缓冲装置,使该系统可以在无论驾驶员的离合动作是粗暴还是柔和的情况下,始终使离合器以调定的最佳速度平稳地接合,从而避免因猛接离合器时汽车传动系所受到的动载荷冲击以及容易使乘员晕车的车辆前后扯动。
另外蓄能器在液压系统中除了储存液压能之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吸收系统产生的震动,保证系统工作的平稳性,本实用新型从蓄能器得到启发,设计一个类似蓄能器的结构,但内部结构却要简单的多的缓冲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能有效吸收离合操纵系统中的震动的离合系统液压缓冲阀。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离合系统液压缓冲阀,安装于汽车离合系统的管路中,其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内设有贯通的管道,管道的前端为进油口,管道的侧部开设有出油口,管道的后端通过连接装置设有一缓冲垫组件进行密封。
作为改进,所述连接装置主体为一漏斗状结构,连接装置的前端设有外螺纹,与阀体的管道后端通过螺纹连接,所述连接装置的后端成型有向内翻折的环圈,在连接装置的后端开口内壁成型有环形的台阶状凹槽,所述缓冲垫组件固定安装在台阶状凹槽内。
最后,所述缓冲垫组件为内外两层缓冲垫片,分别限位在各自凹槽内,并且在内外两层缓冲垫片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进行密封,而内缓冲垫片和凹槽侧面之间衬有密封垫片。这样液压油从阀体的进油口进入,当进油量大时,缓冲垫就能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吸收来自管路中的液压脉冲和震动,保持系统工作的平稳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产品结构简单,在阀体的进油管道内设置一缓冲垫组件,这样当液压油从阀体的进油口进入时,缓冲垫就能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吸收来自管路中的液压脉冲和震动,使油平稳地从侧部的出油口流出,保持系统工作的平稳性,本实用新型有效解决了汽车液压离合操纵系统中存在的汽车启动时发抖、系统异响等问题,增加了离合系统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同时也增加了行车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所示,一种离合系统液压缓冲阀装置,安装于汽车离合系统的管路中,包括阀体1、安装支架6、缓冲垫组件3及连接装置2,所述阀体1的上端开有二个螺纹孔14,所述安装支架6上设有二个相应的通孔,通过螺栓5将安装支架6与阀体1连接固定,阀体1通过安装支架6安装于离合系统的管路中,在阀体1的下部设有贯通的管道11,管道11的前端为进油口12,与液压油的管路通过螺纹连接相通;在管道11的侧部开设有出油口13,管道11的后端通过连接装置2设有一缓冲垫组件3进行密封;所述连接装置2主体为一漏斗状结构,在连接装置2的前端设有外螺纹,阀体1管道11的后端开有内螺纹,连接装置2的前端与管道11的后端通过螺纹连接固定,所述连接装置2的后端成型有向内翻折的环圈21,在连接装置2的后端开口内壁成型有环形的台阶状凹槽,它们是相连的三个连续凹槽,所述缓冲垫组件3为内外两层缓冲垫片,分别限位在各自台凹槽内,并由环圈21进行加强固定,在内外两层缓冲垫片之间设有一O型密封圈4进行密封,而内缓冲垫片和凹槽侧面之间衬有密封垫片7。这样当液压油从阀体1的进油口12进入管道11,当进油量大时,缓冲垫3就能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吸收来自管路中的液压脉冲和震动,使油平稳地从管道11侧部的出油口13流出,保持离合系统工作的平稳性,有效解决了汽车液压离合操纵系统中存在的汽车启动时发抖、系统异响等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安捷制动器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安捷制动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375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