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SUV车架侧碰限位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39225.X | 申请日: | 2011-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230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发明(设计)人: | 刘辉;胡文辉;万马;张胜华;胡婧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铃控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42 | 分类号: | B60R19/42 |
代理公司: | 江西省专利事务所 36100 | 代理人: | 张文 |
地址: | 330001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suv 车架 限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SUV车架侧碰限位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际国内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新车碰撞测试(NCAP)试验已经成为衡量车辆技术先进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侧碰又是其中一种主要的试验方式(总共三种碰撞方式:1、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2、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碰撞试验;3、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对于一种非承载式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来说,侧碰时乘员仓保护措施,主要是车身前门和车身后门之间的立柱(即车身B柱)、车身侧围强度以及车架能否尽量多的吸收碰撞能,以便在侧面碰撞发生时保护乘员仓内人员的人身安全。但是,传统非承载式SUV为了达到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的碰撞试验的要求,就要增加车身B柱、车身地板及侧围等车身零件对碰撞吸收能量数的要求,从而大幅提高了对这些车身零件的刚性要求和车身工艺要求,使车身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生产厂家为此要投入巨大的资金,使汽车的成本大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汽车在侧面碰撞发生时将更多的碰撞能量尽快地传递到车架大梁上、高效吸收侧碰能量以减少对车身乘员仓的伤害、同时保持车辆外形美观、投入少、成本低的SUV车架侧碰限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SUV车架侧碰限位装置,包括位于车身底板下方的车架纵梁和位于车身前门和车身后门之间、固定并与车架纵梁垂直的车身B柱,特征是:在车身B柱前方的车架纵梁外侧壁、驾驶员座位的正下方、靠近R点位置固定有由顶板、左侧板、底板、右侧板和外板组成的钢制的侧碰限位盒,以提高侧碰限位盒的刚性。
侧碰限位盒的外板距车身前门内壁的距离为50--58mm。
当车辆在可变形移动壁障侧面的碰撞试验时,碰撞先作用于车身B柱,待B柱变形至与侧碰限位盒的位置时(横向变形位移为L)、还未撞上驾驶员之前,侧碰限位盒开始吸收碰撞能量,并且由于车架纵梁的刚性很高(远高于侧碰限位盒和车身地板),故在侧碰限位盒碰撞后发现溃缩式变形,达到高效吸收碰撞能量的同时变形最小的目的(车架纵梁基本上不会产生横向位移变形),从而保护乘员仓内驾驶员在侧碰时的人身安全。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车架纵梁的外侧壁、驾驶员座位的正下方、靠近R点位置增加了侧碰限位盒,并使其能在碰撞的前中期参与吸收碰撞能,减少了车身B柱、车身地板及侧围等车身零件对碰撞吸收能量数的要求,即相应降低了对这些车身件的刚性要求,减少了复杂的车身结构,降低了车身工艺要求。同时,由于整车还需要满足其他两项碰撞试验要求,所以车架纵梁的结构不必为侧碰而作专门改动,仅在车架纵梁的侧面增加了侧碰限位盒,达到了在高效吸收侧碰能量前提下少投入、低成本的目的。R点定义:R点是乘坐基准点,其位置定义为,将座椅调至最后、最低位置,点是在座椅对称中心面内,座椅靠背的铅垂切线与座椅的交点为G点,从G电向前和向上偏移一定距离即为R点(偏移的距离根据设计总布置每种车型存在差别,具体选定根据人体模型、座椅软硬程度、踏板位置等因素选定,一般会向前移100mm,向上抬45~70mm)。
本实用新型具有能提高汽车在侧面碰撞发生时将更多的碰撞能量尽快地传递到车架大梁上、高效吸收侧碰能量以减少对车身乘员仓的伤害、同时保持车辆外形美观、投入少、成本低的优点,适用于非承载式SUV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SUV车架侧碰限位装置,包括位于车身底板8下方的车架纵梁5和位于车身前门1和车身后门3之间、固定并与车架纵梁5垂直的车身B柱6,在车身B柱6前方的车架纵梁5外侧壁、驾驶员座位2的正下方、靠近R点4位置固定有由顶板10、左侧板9、底板12、右侧板13和外板11组成的钢制的侧碰限位盒7,以提高侧碰限位盒的刚性。
侧碰限位盒7的外板11距车身前门1内壁的距离L为50--58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铃控股有限公司,未经江铃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3922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石油钻机井架无顶层底座
- 下一篇:防回火特殊闸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