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渣金间外加电场熔渣脱氧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39252.7 | 申请日: | 2011-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72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沈建国;许继芳;张捷宇;胡汉涛;黄宗泽;陈兆平;揭畅;阮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C7/00 | 分类号: | C21C7/00;C21C7/076;C21C7/0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信专利商标事务所 31228 | 代理人: | 杨丹莉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渣金间 外加 电场 脱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铁冶炼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钢铁冶炼过程中的脱氧装置。
背景技术
在钢铁冶炼过程中,钢中的氧元素是有害元素,会对钢的质量造成不良影响。随着人们对钢洁净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脱氧方法已无法满足生产和质量要求。这是因为传统的脱氧方法以脱氧剂直接脱氧为主,由于脱氧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全部处在钢液中,因此无法彻底地避免对钢液的污染。
针对传统脱氧方法的缺点,目前在固体电解质无污染脱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无污染脱氧方法——渣金间外加直流电场脱氧法,即用炉渣代替固体电解质,在渣金间施加电场来强化脱氧,通过控制氧离子在熔渣体系中的传递方向和速度,实现金属液的无污染脱氧。
渣金间外加直流电场脱氧法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可连续作业、无需还原剂等优点。然而该方法对于电极的要求比较苛刻,电极工作的环境往往是高温和高腐蚀性介质,现有的装置具有种种缺点,制约了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渣金间外加电场熔渣脱氧装置,其在渣金间外加直流电场脱氧法的基础上,阳极采用自耗式阳极,从而改善阳极反应,以进一步提高脱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是:将需要进一步精炼的金属制成金属自耗阳极,在渣金间外加直流电场作用下,自耗阳极熔化形成的液滴通过熔渣,对液滴进行精炼,液滴在熔渣底部形成金属熔池,同时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再次对金属熔池进行脱氧精炼,精炼后熔池内的金属凝固成具有较高质量的固态金属。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渣金间外加电场熔渣脱氧装置,其包括一直流电源,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与一阳极连接,所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与一阴极连接,一结晶器设于所述阳极和阴极之间,所述结晶器内的上部设有一熔渣层,所述结晶器的下方设有一底座,所述阳极的下端插于所述熔渣层内,所述阳极为待脱氧金属制成的自耗阳极;所述渣金间外加电场熔渣脱氧装置还包括:
一加热装置,紧邻所述结晶器设于其外,对应熔渣层的位置;
一冷却装置,紧邻所述结晶器设于其外,并设于结晶器的下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脱氧装置中,以熔渣作为电解质,以待脱氧金属作为自耗阳极,以结晶器内的经过脱氧后的金属为阴极,形成回路。结晶器上部对应熔渣的位置设有的加热设备,用于熔化熔渣和自耗电极,并保证熔渣下部的金属熔池具有一定的深度;结晶器下部的冷却设备能够使熔池内金属液凝固。在脱氧过程中,外加电源在结晶器内生成直流电场,自耗阳极受通电下熔渣层放出的热量及加热装置的加热而熔化,形成金属小液滴,金属小液滴通过熔渣层后形成金属熔池,金属熔池中的氧原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以离子态进入熔渣层,然后传递至阳极,进行阳极反应,达到对熔池内金属脱氧精炼的目的,经过脱氧精炼的液态金属在冷却装置的冷却作用下凝固形成固体。
脱氧过程中氧的迁移过程分为如下步骤:
(1)金属熔池中的氧向金属熔池/熔渣界面扩散
[O](melt)→[O](melt/slag)
(2)氧原子在金属熔池/熔渣界面发生阴极反应
[O](melt/slag)+2e→(O2-)(melt/slag)
(3)氧离子在熔渣层的渣体系中从金属熔池/熔渣层界面向熔渣中迁移
(O2-)(melt/slag)→(O2-)(slag)
(4)氧离子在熔渣层的渣体系中从熔渣向熔渣层/阳极界面迁移
(O2-)(slag)→(O2-)(slag/anode)
(5-1)在熔渣层/阳极接触界面发生阳极反应,氧气向气相中扩散
O2(slag/anode)→O2(gas)
(5-2)氧离子在熔渣层/阳极接触界面发生反应,使得自耗电极不断侵蚀而进入熔渣。
(O2-)(slag/anode)+Fe→(FeO)+2e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脱氧装置,通过控制电源的电压电流和熔渣层的成分,可以控制氧离子在熔渣层中的传质方向和速度,以及溶解氧在金属熔池中的传质,实现对金属熔池的再次脱氧精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大学,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392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六角氮化钨反应块及合成腔体
- 下一篇:用于食用菌培养料的搅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