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工业洗衣机中的杀菌消毒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40021.8 | 申请日: | 2011-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968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黄苏鸣;陆培根;陆亚林;邵建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海狮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2/20 | 分类号: | A61L2/20;D06F39/00;A61L101/1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陈忠辉 |
地址: | 215621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业洗衣机 中的 杀菌 消毒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工业洗衣机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业洗衣机中的杀菌消毒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洗衣机主要用于宾馆、医院、洗衣厂、学校等公共场所。随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工业洗衣机能否有效地杀菌消毒成为一项重要的指标。目前工业洗衣机的杀菌消毒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高温消毒,然而由于很大部分的布草面料具有不耐高温的特性,温度较高的洗涤水会直接对布草面料造成损害;另一种是使用化学试剂来对布草面料消毒杀菌,化学试剂一般采用氯,由于氯在溶液中主要以次氯酸的形式存在,而次氯酸有漂白特性,所以此种杀菌消毒方法不适用于染色的布草面料,另外使用氯消毒还会分解产生氯仿、溴二氯甲烷、四氯化碳等有毒的氯化有机物,不利于安全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业洗衣机中的杀菌消毒装置,既能实现杀菌消毒,又不会对布草面料造成损害,而且适用于染色的布草面料,且不会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可以保障安全生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工业洗衣机中的杀菌消毒装置,包括箱体,箱体的内部设置有气泵,气泵的出气口通过管路与臭氧发生器的入气口相连接,所述的臭氧发生器设置在箱体中,臭氧发生器的出气口通过管路与止回阀的一端相连接,止回阀的另一端通过管路与工业洗衣机的内胆相连通,所述的止回阀设置在箱体中,所述的臭氧发生器与电源相连接,所述的电源设置在箱体中。
所述的箱体外壁上固定有风扇,风扇上固定有网罩,所述的风扇的位置与臭氧发生器相对应。
所述的止回阀通过支架固定在箱体中。
所述的箱体外壁上还设置有固定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臭氧是世界公认的广谱高效杀菌消毒剂,使用后没有任何有毒残留,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被誉为“最清洁的消毒剂”。上述的工业洗衣机中的杀菌消毒装置采用臭氧为杀菌消毒剂,不会对布草面料造成损害,而且适用于染色的布草面料,且不会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可以保障安全生产。另外,上述的工业洗衣机中的杀菌消毒装置用空气作为气源,既能有效节约成本,又能方便采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工业洗衣机中的杀菌消毒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2、气泵,3、臭氧发生器,4、止回阀,5、支架,6、电源,7、风扇,8、网罩,9、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工业洗衣机中的杀菌消毒装置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工业洗衣机中的杀菌消毒装置,包括箱体1,箱体1的内部设置有气泵2,气泵2的出气口通过管路与臭氧发生器3的入气口相连接,所述的臭氧发生器3设置在箱体1中,臭氧发生器3的出气口通过管路与止回阀4的一端相连接,止回阀4的另一端通过管路与工业洗衣机的内胆相连通,所述的止回阀4通过支架5固定在箱体1中,所述的臭氧发生器3与电源6相连接,所述的电源6设置在箱体1中。所述的箱体1外壁上固定有风扇7,风扇7上固定有网罩8,其中网罩8起到防护的作用,所述的风扇7的位置与臭氧发生器3相对应,用于对臭氧发生器3进行散热。所述的箱体1外壁上还设置有固定架9。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使用前,将上述的杀菌消毒装置通过固定架9固定在工业洗衣机上。工作时,气泵2吸入的空气通过管路送入臭氧发生器3中,臭氧发生器3通过高压变频放电产生臭氧,然后从臭氧发生器3的出气口经由止回阀4进入工业洗衣机的内胆,其中止回阀起到防止臭氧回流的作用,内胆的连续旋转使臭氧与内胆中的水能很好地混合溶解,形成具有杀菌消毒功效的臭氧水,从而能迅速杀灭布草面料上的病毒细菌,并且不会对布草面料造成损害,而且适用于染色的布草面料,且不会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可以保障安全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海狮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海狮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400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