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胸腰椎骨折外固定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41392.8 | 申请日: | 2011-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688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孟祥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孟祥奇 |
主分类号: | A61F5/05 | 分类号: | A61F5/05 |
代理公司: |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 代理人: | 杨林洁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腰椎 骨折 固定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折复位固定用的医疗器械,尤其一种用于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复位时进行复位或固定治疗的医用器械。
背景技术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常见发生的一种严重损伤,其多由间接暴力使脊柱胸腰椎过度前屈,对椎体产生挤压所致。如从高处坠堕,足跟或臀部先着地,或弯腰工作时,重物由高处落下而冲击肩部、背部,均可使胸腰椎骤然过度屈曲,造成椎体前部被压缩成楔形的屈曲型骨折。骨折部位多发生于活动范围较大胸腰段,以第12胸椎、第l腰椎为多见。暴力强大者,椎体可被压成碎块,后部的附件(包括椎板、椎弓根、关节突、横突与棘突)可发生撕脱、断裂、脱位或交锁,严重者甚至椎体脱位而造成脊髓损伤。
临床应用中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整复方法一般有两种:1.垫枕法,患者仰卧硬板床,骨折处置软枕,垫枕逐渐加高,使脊柱过伸。此法配合练功活动,效果更好,使前纵韧带由皱缩变为紧张,附着于韧带的椎体前部及椎间盘有可能膨胀,恢复其压缩前的外形;2.双踝悬吊法患者俯卧,两踝部衬上棉垫后用绳缚扎,将两足徐徐吊起,使身体与床面约成45°角;术者可用手掌在患处适当按压,以矫正后突畸形。此法适用于屈曲型稳定骨折,且体格健壮者。但是长期医疗实践表明:垫枕法及腰背肌锻炼时患者难以保持过伸体位,以促进压缩椎体骨折的复位,治疗或护理不当还会致使椎体再次压缩,很难维持整复初期的理想状态。胸腰椎压缩骨折后,压缩椎体高度的恢复和维持是保守治疗的难点,是决定患者功能恢复和影响愈后的重要因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医疗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恢复和维持胸腰椎骨折患者椎体高度的外固定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胸腰椎骨折外固定器,包括纵长形的固定板及与所述固定板连接的支撑件,其中,所述支撑件包括弹性的弧形的支撑部。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弹性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所述弹性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部和第二连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平行于所述固定板并与所述固定板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弧形的支撑部与固定板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中设有调节器。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板体,另一端支撑于所述支撑部的内壁。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器可沿所述固定板的纵长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上沿纵长方向设有滑槽,所述固定器连接于所述滑槽并可沿所述滑槽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容置空间中还设有一连接板,所述固定器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滑槽并可沿所述滑槽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上沿纵长方向设有若干调节孔,所述固定器连接于所述调节孔。
进一步地,所述容置空间中还设有一连接板,所述固定器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于所述调节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调节的外固定器可以恢复以及维持椎体高度,巩固治疗效果,减少脊柱僵硬、肌肉萎缩、胸腰段后突畸形、腰部隐痛等后遗症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胸腰椎骨折外固定器最佳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胸腰椎骨折外固定器最佳实施方式的仰视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胸腰椎骨折外固定器第二实施方式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图1至图3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胸腰椎骨折外固定器最佳实施例的侧视图、最佳实施例的仰视图以及第二实施例的仰视图。本实用新型胸腰椎骨折外固定器包括纵长形的固定板10、与固定器10连接的支撑件20以及设于固定板10和支撑件20之间的调节器30。
固定板10为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矩形的板体,其四个角及纵长形侧边设有可系有固定带的带孔11,带孔11上可对应于身体位置分别系有肩部固定带、胸部固定带、腰腹部固定带、臀部固定带等。
支撑件20由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其置于固定板10上,包括弧形的支撑部21、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3以及弹性部24。其中,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为与固定板10平行的平板,弹性部24与固定板10呈一角度且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连接部23和支撑部21,第一连接部22相对第二连接部23位于支撑部21的另一侧且与支撑部21相连。支撑件20可通过螺栓和螺母分别将第一连接部22和第二连接部23固定于固定板10上,从而实现支撑件20与固定板10的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孟祥奇,未经孟祥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413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