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皂液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43182.2 | 申请日: | 2011-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776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温建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建平 |
主分类号: | A47K5/12 | 分类号: | A47K5/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425 广东省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皂液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卫浴洗涤用具,具体是一种配合皂液瓶使用的新型皂液器。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皂液器使用方便,在家庭、宾馆及公共场合已被广泛应用。皂液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手动式,一种是感应式。手动式皂液器又可分为直立按压式皂液器和壁挂式皂液器。通常直立按压式皂液器在家庭较常用,壁挂式皂液器在宾馆和公共场合较常用。
家用的直立按压式皂液器由皂液瓶和出液泵构成,通常都是和皂液一同出售,多为一次性用品。另外还有许多没有安装出液泵的皂液瓶,这些皂液瓶的容积通常在200-400ml,如洗发液瓶、沐浴液瓶等。使用这些皂液瓶时通常需要将瓶身倒转后挤压瓶体才能挤出皂液,不但使用不方便,挤压的量也很难控制,特别是当皂液使用一定量之后想再挤出皂液时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甚至需要不停的用力甩动皂液瓶才能挤出皂液。而传统的壁挂式皂液器使用前需要先注入皂液,注入皂液的过程也比较繁琐,并且皂液瓶中会残留较多皂液,并不能全部注入皂液器中,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所以传统的壁挂式皂液器并没有在家庭中得到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可配合市售皂液瓶使用的新型皂液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皂液器,包括底座,安装于底座上的出液泵,与出液泵连接的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泵上端安装有接头,该接头包括中部具有开孔的压盖及连接于该压盖上的瓶塞,该压盖中部设置有与出液泵相连通的进液管。
上述瓶塞采用弹性材料制作,其中部设置有通孔,该通孔套设在进液管外,沿通孔周围设置有若干翅片。
上述压盖与设置在泵体进液端的定位槽相配合,该压盖上部为浅凹槽结构。
在上述压盖与皂液瓶瓶口的接触部位设置有密封垫。
上述出液泵由泵体,进液阀,出液阀,活塞,弹簧和压杆组成,泵体为三通结构,进液阀设置在泵体的进液端,出液阀设置在泵体的出液端,活塞与泵体的侧腔密封配合,压杆一端与活塞连接,另一端与按键连接,弹簧套设在泵体侧腔的外壁,其一端与泵体接触,另一端与按键接触。
上述进液阀和出液阀的端部具有沿皂液流动方向逐渐减小的结构,在所述端部上设置有细长开口。
上述活塞的外柱面设置有若干径向环形密封筋。
上述底座前方设置有与其连接的前壳,在该前壳上设置有与按键配合的按键孔,所述底座与前壳的上端还设置有上盖。
上述底座后部设置有吸盘或双面胶,该吸盘包括基座和薄膜,该薄膜采用PVC静电薄膜,连接于基座的一侧,并与基座的连接处溶为一体。
上述出液泵的定位槽底部以及底座后部均设置有排水孔,所述底座后部还设置有卡槽,该卡槽与基座上的突起部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与传统皂液器相比,本实用新型无需向皂液器的储液瓶内注入皂液,只需将市售的皂液瓶与本实用新型配合使用即可,不仅使用方便快捷,且能避免注入皂液时皂液瓶中大量皂液的残留,避免了浪费;另外借助接头,可以和市售的绝大部分皂液瓶通用,应用范围广;本实用新型每次挤出皂液的量基本一致,避免了挤出过多皂液时造成的浪费;采用吸盘或双面胶与墙体固定,安装方便、牢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使用状态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4是接头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瓶塞的俯视图;
图6是出液泵的立体分解图;
图7a是出液阀的立体图;
图7b是出液阀底面立体图;
图7c是出液阀工作状态立体图;
图8a是进液阀的立体图;
图8b是进液阀底面立体图;
图8c是进液阀工作状态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典型实施例后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1,安装于底座1上的出液泵2,与出液泵2连接的按键3,所述出液泵2上端安装有接头5,该接头5包括中部具有开孔的压盖51及连接于该压盖51上用以固紧皂液瓶8的瓶塞53,该压盖51中部设有与出液泵2相连通的进液管5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建平,未经温建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431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