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轿车用后拖钩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44123.7 | 申请日: | 2011-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67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王相虎;陈定方;金爱君;李宏华;吴成明;丁勇;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D1/02 | 分类号: | B60D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7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轿车 用后拖钩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拖车连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轿车使用的后拖钩及其附属结构。
背景技术
拖钩是一种汽车必不可少的应急装置,在汽车动力系统发生故障无法就地修复,陷入沟渠、雪地或者泥泞湿滑路坑无法自行移动时,一般都使用拖拽机或者其它车辆进行拖拽,这时,汽车的拖钩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种轿车用的后拖钩结构,要求其至少能够承受整车整备质量的一半。现有的轿车用后拖钩结构一般都采用两个零件焊接在一起或者用一个比较厚的冲压件固定在后地板纵梁上,以保证后拖钩结构的强度。这种结构体积大,不仅增加了制造成本,而且占用了排气装置的布置空间,不利于轿车排气装置的布置。虽然现在已经有厂商在开发体积相对小巧的轿车用后拖钩装置,但结构强度很难满足要求,可靠性不高。
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1040473Y,公开日2008年3月26日的专利申请案公开了一种轿车后拖钩装置,包括杆状的拖钩本体和板状的安装连接支架,拖钩本体上设有起拖拽作用的环形的拖钩端头,所述的轿车后拖钩装置通过安装连接支架与车体相连接,所述的拖钩本体与安装连接支架之间是通过螺纹结构进行连接的。这个方案的轿车后拖钩装置,虽然结构简单,但由于拖钩本体只有一根钢管,拖拽时拖钩本体受力非常大,安装连接支架又不能有效分担受力,这样的结构,很难满足轿车用后拖钩所需的结构强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轿车用后拖钩结构体积大,占用排气装置布置空间,而体积小巧的轿车用后拖钩结构又不能满足轿车用后拖钩所需的结构强度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体积小,节省空间,不占用排气装置布置空间,而又能满足轿车用后拖钩所需的结构强度的新型轿车用后拖钩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轿车用后拖钩结构,包括后拖钩,后拖钩为“U”形结构,后拖钩一侧设置有与后拖钩固定连接的后拖钩连接板,后拖钩连接板固定连接车身的后围内板,后拖钩和后拖钩连接板固定连接在车身的后地板纵梁底部。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方案,是将后拖钩做成“U”形的结构,后拖钩一侧设置有与后拖钩固定连接的后拖钩连接板,后拖钩的“U”形的两侧边共同分担受力,后拖钩连接板和车身的后围内板也同时分担受力。后拖钩和后拖钩连接板上端固定连接在车身的后地板纵梁底部,这个结构一方面增强了后拖钩与车身的连接可靠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车身的后地板纵梁分担一部分受力。本实用新型的轿车用后拖钩结构,适合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各个组件,此外,也可以采用螺纹连接这类结构强度大的固定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的轿车用后拖钩结构,利用这样的结构分担后拖钩上的受力,从而用简单小巧的结构满足轿车用后拖钩所需的结构强度,从而节省了大量的空间,尤其无需占用车身的后地板纵梁下方排气装置的布置空间,方便轿车排气装置的布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后拖钩连接板包括连接板底板和连接板侧板,连接板底板一侧固定连接车身的后围内板,连接板底板另一侧固定连接后拖钩,连接板侧板固定连接后拖钩“U”形的两侧边。为了增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强度,连接板底板的一侧固定连接车身的后围内板,通过面连接使车身的后围内板分担后拖钩和后拖钩连接板受到的拉力。连接板底板两侧设置有连接板侧板,连接板底板和连接板侧板都和后拖钩固定连接,一方面,增加连接的可靠性,防止后拖钩和后拖钩连接板在巨大拉力作用下结构变形,另一方面,连接板侧板与后拖钩“U”形两侧边的连接,在使用时,连接板侧板受到的是平行于连接板侧板的拉力,而连接板底板受到的是垂直于连接板底板方向的拉力,连接板侧板相对连接板底板更不容易发生形变,而连接板侧板又与连接板底板相连,使结构更加稳固,连接板侧板的存在进一步防止连接板底板受到巨大的拉力时发生形变。同时,由于连接板底板固定连接车身的后围内板,连接板底板受到的拉力可以有效地传递给后围内板,从而使后围内板分担后拖钩和后拖钩连接板所受到的拉力,进一步防止后拖钩和后拖钩连接板结构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441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变速手柄调整装置
- 下一篇:保安便修小车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