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后、侧放铺式玉米割秆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44867.9 | 申请日: | 2011-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09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杨振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振祥 |
主分类号: | A01D45/02 | 分类号: | A01D4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61621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侧放铺式 玉米 割秆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配套在农用小四轮拖拉机上,进行玉米割杆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我国的玉米收获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大型联合收割机摘玉米棒的同时进行秸秆粉碎还田,再有就是人工割倒,人工掰棒。前者作业速度快,但要损失一部分粮食,秸秆无法利用,后者作业速度慢但粮食损失很少,秸秆可以做饲料喂牛等。
为了解决人工割玉米秆速度慢的问题,已有人利用小四轮拖拉机配套割晒机进行玉米割晒,但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割后的玉米秆放置不规整,不便于人工掰棒;二是不能开道,只能围着玉米地转圈割,想从地中间割,则不能作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玉米割秆机,它能使割后的玉米秸秆很规整的放置在地上,而且能使往复两次割晒的玉米秸秆放置在一趟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四轮拖拉机前端部设有一割台,由扶禾器、圆盘刀等组成,在四轮拖拉机右侧增设有一块长方形铁挡板,长度比四轮拖拉机长约50cm,宽约50cm,通过两个∩形支架分别与四轮拖拉机的横梁及前保险杠连接,使挡板与地面保持平行,高度约70cm,板面垂直于地面,在挡板与四轮拖拉机一侧设有齿箱,齿箱的主动轴经皮带轮、角带与安装在拖拉机右后轮轮毂上的皮带、皮带轮相连接,齿的被动轴上装有齿轮,在齿箱与前割台右端设有横梁,梁的前端设有链轮经轴承与横梁连接在两个齿轮上装有环形链条其上等距离装有拨点,拨齿齿尖在挡板下处。
由于割后玉米秸秆直立在地面上保持不倒,因此,链条的运行线速度由拖拉机右后轮轮毂上的皮带轮及齿箱传动部分控制。在与四轮拖拉机行驶速度保持相等。
挡板的支架设计为∩形。这样便于玉米秸秆直立通过。挡板前部有20cm左右设计可向右侧旋转180°。这样可在打道完成后打开前部旋转180°,使往复割的玉米桔梗放在一趟上。
当小四轮拖拉机驱动割台作业时,玉米秸秆被割下并输送到割台右端,被右侧设置的挡板前端挡住,并在所设链条拨齿的拨动下走向档板的后端,由于链条受四轮拖拉机后轮轮毂经大小皮带轮角带及齿轮箱、链轮驱动,链条的线速度与四轮拖拉机后轮线速度相等,这样使得被割下的玉米秆便站在原地保持不倒,随着四轮车的前进,玉米秆从挡板前端走到后端并横向倒向四轮车后面并与玉米垄保持垂直状态。
附图说明 实用新型具体结构图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根据实用新型提出的后、侧放铺式玉米割秆机配套在农用小四轮拖拉机上的俯视图、图2是主视、图3是左视图。
下面结合图1、图2、图3,详细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装置的细节及工作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该机如图1在小四轮拖拉机前部装有由扶禾器(1)、圆盘刀(2)等构成的前割台,在割台的右侧至小四轮拖拉机的右后侧设置一块长方形挡板(8)固定在框架(7)上,再经支架(11)、(4)分别固定在四轮拖拉机的后叶子板(15)上面的横梁(14)上和前保险杠上。
在挡板(8)的里侧后端设有齿箱(16)其上装有链轮(13)前端设有 链轮(3),通过轴及轴承座等经横梁(19)与齿箱(16)相连接,链轮(13)、(3)其上装有环形链条(5)其上等距离装有拨齿(6)多个,使拨齿齿尖处在挡板(8)的下沿处,
链轮(13)经齿箱(16)小皮带轮(12)角带(10)及大皮带轮(9)安装在四轮拖拉机的右后轮(17)的轮毂上,链条(5)的运行的线速度与轮胎(17)的线速度相等。齿箱(16)固定在横梁(14)上。
当作业时,玉米秸秆在割台被割下并立着传至右侧被挡板(8)前端(19)处挡住。根部脱离割台立于地上,随着拖拉机向前行进,链条(5)及拨齿(6)以四轮车相同的速度拨动玉米秸秆向后运动,玉米秸秆便呈直立状态,当运行到链轮(13)处,玉米秸秆(18)在拨齿(6)及框架(7)的端部的作用下便横向倒在四轮车后面,当往回割时打开锁销(21)使挡板(19)以轴(20)为轴,向外侧旋转180°,这样,当作业时玉米秸秆直接在割台右侧甩出,使两次割下的玉米秸秆放在了一趟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振祥,未经杨振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448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