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滴灌带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45063.0 | 申请日: | 2011-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051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张超锋;马泽远;程周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东方互联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5/02 | 分类号: | A01G2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 11301 | 代理人: | 郑玉洁 |
地址: | 10008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滴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节水灌溉行业中的滴灌带,尤其是涉及一种带有迷宫式涡流流道的新型滴灌带。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大多数滴灌带为内镶片状滴头滴灌带,即每隔一定间距粘合一个滴头,或者是采用内镶贴条式滴灌带、侧翼边缝式滴灌带。以上前两种类型的滴灌带必须有迷宫片状滴头和贴条连续滴头在热熔状态下粘合在LDPE管子内壁,其生产工艺复杂,产品质量成本较高;侧翼滴灌带是通过挤出机挤出管材后在热熔状态下抽真空,压合而成,工艺简单,但缺点就是不能经久耐用,流道容易堵塞,抗堵性能不好。目前现有的滴灌带,除了成本偏高外,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有效防止泥沙、作物根须等进入其流道内导致沉积堵塞,进而影响滴灌系统的运行,导致维护费用大幅增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防止滴灌流道中固体颗粒的沉积,进而提供一种抗堵性能较好、带有迷宫式涡流流道的新型滴灌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滴灌带,包括上带壁、下带壁、滴灌流道,上带壁与下带壁热封焊接,形成滴灌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滴灌流道包括稳流流道和涡流流道;所述的涡流流道通过真空热塑形成于上带壁,呈迷宫形并向外凸起;所述的稳流流道对应位于涡流流道的下方,可随水压缩紧或扩张;滴灌流道的一端设置有入水口,另一端设置有缝隙式出水口。
本实用新型采用稳流、涡流双流道进行滴灌,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迷宫形涡流流道可使流道中不存在流动滞止区,改善流道内各部分的速度分布,一方面可防止固体颗粒的沉淀,另一方面,利用具有一定速度流体的涡流冲刷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微生物的滋长,从而提高抗堵能力。条带状稳流流道在不同的压力作用下可以随水压连续缩紧或扩张,可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压力补偿,保持出水量稳定,提高滴灌效率。出水口采用缝隙式设计,其结构类似于单向阀,当滴灌带产生负压时出水口自动关闭,从而有效防止管道产生负压时发生堵塞。
附图说明
图1是滴灌带的涡流流道示意图;
图2是滴灌带的端面剖视图;
图3是滴灌带在有压力进入时的端面剖视图。
其中:1.上带壁;2.下带壁;3.稳流流道;4.涡流流道;5.入水口;6.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滴灌带,其包括上带壁1、下带壁2,上带壁1与下带壁2热封焊接后形成滴灌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滴灌流道包括稳流流道3和涡流流道4;所述的涡流流道4通过真空热塑形成于上带壁1,呈迷宫形并向外凸起;所述的稳流流道3对应位于涡流流道4的下方,可随水压缩紧或扩张;滴灌流道的一端设置有入水口5,另一端设置有缝隙式出水口6。
图1中明确给出了涡流流道4、入水口5、出水口6的形状。
如图2所示,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稳流流道自动封闭。
如图3所示,在有压力进入时,在一定的水压下,稳流流道进行扩张,增大了滴灌流道的横截面积,使较大颗粒的杂质更能顺利通过,同时也起到一定的压力补偿性效果,保持了出水口的流量稳定。
本实用新型采用抽真空的方法,在热塑状态下将迷宫流道抽真空,滴灌带、流道一次成型,柔软性好,性能优异;在加工工艺上采用热封焊接,提高了焊接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东方互联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东方互联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450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