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红外线腔体智能药丸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45468.4 | 申请日: | 2011-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64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陈少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少明 |
主分类号: | A61B1/00 | 分类号: | A61B1/00;A61B10/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434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线 智能 药丸 | ||
所属技术领域
红外线腔体智能药丸属于临床、医学研究中使用的一种用于肠胃、肛肠、耳鼻、阴道的检查治疗仪。是电子和纤维镜的替代和换代产品。
技术背景
在临床中常规的一些检查应用的仍然是原始的诊断方法,如对口腔扁桃体的检查,对肛门直肠的检查,对妇女阴道的检查,对耳鼻腔的检查仍应用的是压舌板、筒状物、扩张器等
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纤维和电子胃肠镜属于推进时式检查内窥镜,对人体检查治疗有创伤。部分患者恐惧检查,部分不接受检查造成漏诊。推进式纤维和电子内窥镜不能进入小肠等医学腔道。
近年来临床中新应用的胶囊内窥镜小肠检查仪仅仅只有检查小肠功能,只有一个镜头,按最大125度视角,检查时125度视角以外造成漏诊可能不可避免。不能检查浅腔道口腔、阴道、肛门直肠,没有注射治疗、活检和判断病理属性功能。
发明内容
针对对当前的纤维和电子胃肠镜属于推进时的检查痛苦大,不能进入小肠等缺陷,以及胶囊内窥镜小肠检查仪不能利用所拍图像图片判别病理属性等缺点而设计红外线腔体智能药丸。由探头体(药丸)和装入其内的摄象机镜头组成腔体内检查器探头,摄象机镜头的侧壁圆周上固定有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由透镜组、控制芯片、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内置天线与信号发射设备、纽扣电池等组成。还有对于发现病理部位时的智能磁性负压吸盘器固定,取用活体的智能磁性组织钳,病变部位智能磁性注射器等。由中心控制器分别与显示屏和办公自动化装置电连接组成体外显示、存储和打印设备。帮助医生、科研人员诊断研究使用。这种照相机的电池组可以在病人体内工作12个小时,拍摄并传送约万张图片,图片的清晰度可分辨出肠道黏膜上的绒毛。摄象机在人体消化道内随消化过程自然运动,直至排出体外。
有益性:使用红外线腔体智能药丸进行检查时,无损伤、无痛苦,可以诊断和治疗,可以判别病理属性,可直接显示、存储,为检查人员提供了方便,避免了人为的失误,结果准确,速度快。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红外线腔体智能药丸用于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检查治疗仪示意图。
图2:是红外线腔体智能药丸用于浅腔道(口腔、阴道)检查仪示意图。
图3:是红外线腔体智能药丸用于中深腔道(直肠、食道、乙状结肠)检查仪示意图
图4:是红外线腔体智能药丸对病变部位智能磁性负压吸盘器固定示意图。
图5:是红外线腔体智能药丸吸盘对病变部位取用活体组织的智能磁性组织钳示意图。
图6:是红外线腔体智能药丸吸盘对病变部位智能磁性注射器示意图。
图7:是红外线腔体智能药丸治疗活检舱舱体门示意图。
图8:是红外线腔体智能药丸体外夹克式穿着接收和发射器示意图。
图9:是红外线腔体智能药丸体外接收器和医生工作站示意图。
在图1:1是红外线腔体智能药丸示意图,2.是红外线腔体智能药丸内微型摄像系统示意图,3.是相互连接集成电线联结示意图,4.是红外线发光管示意图,5.是白炽色发光管示意图,7.中心控制集成板,8.是纽扣电池,9.内置天线与信号发射设备,10.智能磁性治疗活检舱,11.磁控电源开关,12.智能磁性组织钳,13.智能磁性治疗活检舱舱体门,14.固定于病变部位智能磁性负压吸盘,15.智能磁性注射器。
图8:16.夹克式穿着接收和发射器,17.移动数据盘。
图9:19.体外接收发射器,20.工作站器械台,21.计算机,22.显示器,23.键盘,24.图片打印机。
具体实施方式(深腔道)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少明,未经陈少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4546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