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接地网用耐腐蚀可填充离子接地棒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46052.4 | 申请日: | 2011-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46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闫爱军;马肃;郗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R4/66 | 分类号: | H01R4/6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陆万寿 |
地址: | 71005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地 网用耐 腐蚀 填充 离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接地网用耐腐蚀可填充离子接地棒。
背景技术
为保障电力系统输配电的安全,输电线路及电气设备都必须安装接地体,接地体又包括垂直埋设接地极和水平埋设接地网,这些接地设备是用于工作接地、防雷接地、保护接地的必备设施,也是确保人身、设备、系统安全的重要环节,它在防雷电、静电和故障电流等方面起着泄流和均压的作用。
随着电力系统容量的不断增加,接地网安全运行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接地体的热稳定性要求也就越高,在我国,由于资源、经济等原因,接地体埋设在地下,无法直接的改变其接地效果。一旦当接地体长时间投运后,接地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在专利号为03205158.1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本中提供了一种名称为“离子接地棒”的技术方案,它包括一中空圆柱体结构的棒体,棒体的两端分别安装有上帽和下帽,棒体内填充有能吸收空气中水分的活性电离子化合物,棒体体壁上均布有呼吸孔,在上帽上设有地线连接体,地线连接体与一将被接地的外部设备延伸出来的接地线连接。工作中通过棒体内填充剂的潮解作用,将活性电离子有效释放到土壤中与土壤及空气中的水分作用,促进导体外部缓释降阻并保持阻值长期稳定;而导体内部的化合物随时间的延长逐步化合成胶质透明状态,可通过棒体壁上的呼吸孔不断向周围环境释放大量导电离子。
申请号为200910182317.0的发明专利防腐型储能电解离子接地极,涉及一种防腐型储能电解离子接地极,特征是:采用不锈钢球导体上设有离子棒体及集水屏,加大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降低了接地电阻;配备液位测定装置,满足了对球体内离子溶液液位检测;增设集水屏能收集土壤中水分子到球体内;既能瞬间储能吸收雷击脉冲电流,使雷击浪涌电磁脉冲成倍减小,更好的满足了防雷接地要求;且能实现接地极的防腐储能缓释和接地电阻低的功能。
除过上述专利,现有的离子接地极产品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有三个问题:其一是接地极的腐蚀问题。现有的离子接地极均为金属制品,主体管内部是电解质,在其反应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会加速金属的腐蚀;二是降阻材料的消耗问题。由于土壤电阻率的降低的程度和使用寿命与填充剂剂量大体上成正比关系,随着使用时间延长,降阻材料不停流失,导致其降阻能力减弱;其三是降阻过程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土壤电阻率能否得到有效的降低,不仅与缓释剂的性质有关,而且与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密切相关,由于该接地棒吸收水分实质上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当土壤中水分含量很低时,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必然受到大大的局限,因此有可能导致土壤电阻率的降低程度不能达到设计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进而提供一种使用方便、持久降阻且效果显著的接地网用耐腐蚀可填充离子接地棒。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具有一个中空耐腐蚀非金属管,内部装有与复合高分子降阻材料和与接地网相连接的碳棒,中空耐腐蚀非金属管顶端设置填充盖,在中空耐腐蚀非金属管的中下部开有供导电离子进出的渗透孔。
中空耐腐蚀非金属管材质为酚醛树脂、氯丁橡胶、聚氯乙烯、丁苯橡胶、聚酰胺、三聚氰胺、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之一材料。
复合高分子降阻材料反复填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的优点是:1.接地极的耐腐蚀性强,使用寿命延长;2.接地极的使用不受当地土壤条件的影响,能确保在任意高阻土壤环境下达到设计指标要求;3.该离子接地极填充的复合降阻材料可以反复填充,使用寿命理论上可以与变电站相同且效力持久。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为中空耐腐蚀非金属管,2为复合高分子降阻材料,3为填充盖,4为碳棒,5为渗透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际制作结构并不仅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460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