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兼具换向和限位的组合限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48172.8 | 申请日: | 2011-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846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徐之敬;成献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波尔通导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3/02 | 分类号: | H01Q3/02;H01Q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韬法业专利代理事务所 11303 | 代理人: | 吴景曾 |
地址: | 100101 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兼具 换向 限位 组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卫星通信系统中能保证自主搜星的仰角范围,并兼具换向和限位的组合限位装置。
背景技术
在地面卫星信号自主接收天线系统中,采用正馈馈源系统的天线面的工作仰角范围一般是15°~90°,考虑到跟踪信号寻找极值,系统的俯仰机构可以在0°~100°范围内自动搜星,通常通过软限位也就是换向来实现,靠传感器来控制仰角变化范围。如果传感器失灵,就要靠硬限位来刚性地保证仰角范围,以免损坏机构部件。硬限位的作用是限制俯仰角度的大小,以免超出一定范围,损坏系统。
普通的硬限位和软限位通过各采用一个独立的机构来实现使之集成度低,安装复杂,成本高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硬限位和软限位需要采用两个独立机构,从而带来各种缺陷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换向和限位的组合限位装置,该装置可以在一个机构上,兼具软限位和硬限位,使之集成度高,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和安装。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兼具换向和限位的组合限位装置,它包括方位组件、俯仰组件、限位杆、定位销、磁铁、约束块、下铰接头和接近传感器,所述的俯仰组件的上部安装一上铰接头,所述的方位组件的一端与俯仰组件的下部铰接,另一端固定装有一下铰接头,所述的限位杆的顶端与俯仰组件的上铰接头铰接,该限位杆穿设在与下铰接头铰接的约束块的孔中,可在该孔中滑行,在约束块的表面上装有接近传感器;所述的定位销设有两个,均安装在限位杆上,并分别在限位杆的顶段和底段,所述的磁铁也设有两块,均设在限位杆上,分别在两个定位销的内侧。
所述的两个定位销之间的距离为所限位的距离。
在天线升起的过程中,限位杆在约束块的孔中滑动,滑动到接近传感器感应到限位杆底段的磁铁时便会反向运动,即具换向功能,实现软限位。如果接近传感器失灵,限位杆继续滑动,则立即被磁铁旁的定位销刚性挡住,实现硬限位。在天线复位过程中,当接近传感器感应到限位杆顶段的磁铁时,便会反向运动,如果接近传感器失灵,限位杆立即被该磁铁旁的定位销刚性挡住,使限位杆只能在所限定的两个定位销之间滑动。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只需要一个装置就能起到软硬限位兼具的作用。
2、装置的集成度高,结构简单。
3、装置易于加工和安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兼具换向和限位的组合限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I部放大图。
图3是装有本实用新型的一套小型卫星信号接收系统图。
图中,1.方位组件,2.俯仰组件,3.上铰接头,4.限位杆,5.定位销,6.磁铁,7.下铰接头,8.约束块,9.接近传感器,10.组合限位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兼具换向和限位的组合限位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该组合限位装置包括方位组件1、俯仰组件2、限位杆4、定位销5、磁铁6、约束块8、下铰接头7和接近传感器9。在俯仰组件2的上部安装一上铰接头3。方位组件1的一端与俯仰组件2的下部铰接,另一端固定装有一下铰接头7。限位杆4的顶端与俯仰组件2的上铰接头3铰接。如图2所示,限位杆4穿设在与下铰接头7铰接的约束块8中间的孔中,可在该孔中滑行。在约束块8的表面上装有接近传感器9。如图1所示,限位杆4上装有两个定位销5,分别装在限位杆4的顶段和底段,该两个定位销5之间的距离为该装置所限位的距离。限位杆4上还装有两块磁铁6,分别装在两个定位销5的内侧。
图3为装有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一套小型卫星信号接收系统图。组合限位装置10设在天线底部,上铰接头和天线固定在与方位组件1铰接的俯仰组件2上。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在卫星通信系统中用以同时兼具换向和限位功能,保证自主搜星的仰角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波尔通导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波尔通导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481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