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冷阴极通用灯具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52054.4 | 申请日: | 2011-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39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姜星;夏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星 |
主分类号: | H05B41/14 | 分类号: | H05B41/14;H01J61/3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2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阴极 通用 灯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风能发电系统的下游照明产品,尤其涉及一种冷阴极通用灯具。
背景技术
冷阴极灯管是太阳能、风能发电系统中应用的下游照明产品,其使用的电压为DC6V、DC12V,功率为5W、9W、13W等,流明达到70以上,相当于6倍白炽灯亮度,节电达80%,寿命长达2万小时以上,是白炽灯的十倍,节能灯的六倍,是目前光源中最高效节能的光源之一;其颜色丰富且纯正,可用于星级宾馆室内、外照明、城市标志、建筑物轮廓灯光造型;桥梁、大楼等建筑物的外轮廓、广场装饰照明等户外场合,是城市亮丽工程的首选光源;其具有高亮度、高流明、高效节能、远距离视觉效果更好。
冷阴极灯管是一种在霓虹灯的制作工艺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电极、粉管、制作工艺、老练以及配套电源等一系列与光源制作有关的整体规格,所产生的高端冷阴极低气压辉光放电光源。
目前使用的冷阴极灯管,其采用的供电输入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采用二极管6和负载5串联的方式接在电源的正负极上,供电输入电路具有正负极之分,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接线和维修都很不方便;并且,现有供电输入电路自身消耗的能耗也比较大,使太阳能电池能量不能发挥到最佳;同时,现有的冷阴极灯管正在高光效的条件下,光感刺眼欠柔和。
实用新型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正负极之分的冷阴极通用灯具。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冷阴极通用灯具,包括灯泡体和供电输入电路,所述供电输入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和负载,所述第一二极管的P极和第二二极管的P极连接于第一接点,第三二极管的N极和第四二极管的N极连接于第二接点,第二二极管的N极和第三二极管的P极连接于第三接点,第一二极管的N极和第四二极管的P极连接于第四接点;所述负载连接在第一接点和第二接点之间,电源连接在第三接点和第四接点之间。
上述冷阴极通用灯具,在直流电源供电情况下可以不区分电路的正负极,对CCFL灯的广泛应用带来实现的条件,可以设计成现有的螺纹灯泡结构,不分极性随意接电源,给安装、维护带来方便。
上述冷阴极通用灯具,其在二极管的采用上可以选取能耗较低的二极管,以降低整个桥电路的能耗,以增加太阳能等能源的利用率。
上述冷阴极通用灯具,通过采取多类金属氧化物的不同组合,以及离子喷涂工艺,能够使得灯具取得更好的色彩广谱特性和亮度稳定性,使其在照明、锈虫等应用领域中做到最佳的应用效果。
所述冷阴极通用灯具的灯泡体的形状优选为横截面从灯泡体根部至灯泡体端部具有逐渐减小趋势的辣椒形,这种结构的灯泡,能够增加灯具发出的光的柔和度;我们可以称这种横截面从灯泡体根部至灯泡体端部逐渐减小,且无其他突变的辣椒形为光素椒形,在光素椒形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出多种其他变化。
在光素椒形的基础上,从灯泡体根部至灯泡体端部可以设计有一条以上收紧的横旋线结构,我们可以称这种形状为横旋线椒形。
在光素椒形的基础上,可以设计灯泡体的横截面为具有两个个以上花瓣的花瓣结构,我们可以称这种形状为多花瓣椒形;优选花瓣的个数为十六个以下。
当然,在横旋线椒形的基础上,也是可以设计灯泡体的横截面为具有两个以上花瓣的花瓣结构的,我们可以称这种形状为横旋线-多花瓣椒形,作为多花瓣椒形中的一种。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冷阴极通用灯具,供电输入电路不区分正负极,使得灯具的安装、维修变得更加容易;低能耗元器件的使用,降低了能源的消耗;辣椒形结构灯泡的设计,增加了灯光的柔和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冷阴极灯管供电输入电路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供电输入电路的原理图;
图3为光素椒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横旋线椒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多花瓣椒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星,未经姜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205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