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山区、林地、草原巡护的风力灭火车辆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52171.0 | 申请日: | 2011-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692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巴兴强;巴铁魁 | 申请(专利权)人: | 巴兴强;巴铁魁 |
主分类号: | A62C27/00 | 分类号: | A62C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4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山区 林地 草原 风力 灭火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力灭火车辆,具体是涉及一种用于山区、林地、草原火灾巡查与早期扑救的风力灭火车辆。
背景技术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森林火灾时有发生。因此每年春秋季是森林火险等级较高的季节,需要加强火灾高发区域的火警巡查、监测。而加派护林员巡护是林区火警监测的一种常见方式。目前护林巡护通常是靠步行或骑乘自行车进行巡查,但巡查的范围有限,而且对于早期火情也没有有效的扑救手段,往往延误灭火的最佳时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用于山区、林地巡护与早期扑救的风力灭火车。该灭火车可以用于山区、林地、草原等崎岖道路机动行驶,并能为车载风力灭火机提供动力。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山区、林地、草原巡护的风力灭火车辆,包括车辆和车载的风力灭火机,所述车辆为全路况车,所述风力灭火机驱动轴与所述全路况车变速机构的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全路况车的动力输出轴包括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在该全路况车的动力输入轴上设有用于将动力切换到所述第一输出轴或第二输出轴的切换装置,所述风力灭火机驱动轴与所述第二输出轴传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出轴与所述动力输入轴同轴设置;所述切换装置包括安装于所述动力输入轴的动力齿轮,安装于所述第一输出轴的第一齿圈,套装于动力输入轴的第二齿圈和可滑动地套接于所述动力齿轮外、用于与所述第一齿圈或第二齿圈啮合的接合套,所述第二齿圈借助主动齿轮与安装于所述第二输出轴的被动齿轮啮合。
进一步,在所述第一齿圈与接合套之间和所述第二齿圈与接合套之间设有同步器锁环。
优选地,所述风力灭火器驱动轴与所述第二输出轴之间借助软轴传动连接。
进一步,在所述软轴外套有柔性保护套,该柔性保护套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风力灭火器和变速机构壳体。
进一步,在所述软轴与风力灭火器驱动轴之间还设有第二变速机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全路况车辆(ATV)在我国通常又称为全地形车,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山地、沼泽、工地、农场及沙滩等各种复杂的地形。汽车领域技术人员都知道全路况车指的是哪种车,因此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再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风力灭火车辆所使用的全路况车可以在各种路况下行驶,因此可以用于山区、林地、草原等崎岖道路机动行驶,而在全路况车上设置风力灭火机并且该风力灭火机使用全路况车发动机的动力,因此可以方便地利用本实用新型的风力灭火车机进行火灾巡查,并在发现火情时利用其车载的风力灭火机,及时进行扑救,有利于在火灾初期及时发现、控制或消除火灾隐患,避免酿成大的火灾。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利用切换装置可以将动力在车辆和风力灭火机之间切换,一个动力源多种用途,因而可以进一步减少车体重量,既方便在山区、林地、草原行驶,也可以减少制造及使用的成本。
而采用软轴作为风力灭火机的动力输送装置,可以方便将风力灭火机放置在适合灭火的位置,从而降低对风力灭火车辆停放位置的要求。采用柔性保护套则可以保证使用过程的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风力灭火车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风力灭火车辆的传动系统示意图。
图中
1、全路况车 2、风力灭火机
3、第一输出轴 4、第二输出轴
5、动力齿轮 6、第一齿圈
7、第二齿圈 8、动力输入轴
9、接合套 10、主动齿轮
11、被动齿轮 12、同步器锁环
13、风力灭火机驱动轴 14、皮带传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图1所示为一种用于山区、林地、草原巡护的风力灭火车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包括车辆和车载的风力灭火机2,所述车辆为全路况车1,所述风力灭火机驱动轴与所述全路况车变速机构的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参见图2。
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风力灭火车辆较佳实施例传动系统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巴兴强;巴铁魁,未经巴兴强;巴铁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21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