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管与导热座之限位组配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54966.5 | 申请日: | 201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930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黄崇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汉旭五金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F28F9/2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彭长久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管 导热 限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与一种散热结构有关,尤指一种热管与导热座之限位组配结构。
背景技术
按,利用热管(Heat pipe)与导热座结合,以增加导热座之热传效率者,已为现今散热器上常见的技术手段或结构之一。而以往欲将热管结合于导热座上时,通常会透过焊料以将热管固定于导热座的沟槽内、或是利用略呈椭圆的弧状沟槽使热管相接触的表面产生变形,进而防止热管结合于导热座的沟槽内时发生滑动等脱落问题。
然而,仅管如上所述,若热管与导热座间未使用焊料等黏着剂作为固定时,热管与导热座间仍因相接触的表面呈弧状而容易产生滑动、甚至脱落等偏位问题,且当所欲结合的热管为复数时,各热管间也由于沟槽略呈椭圆而加大了彼此的间距,使得在多热管的应用场合下无法将各热管有效集中;而若是使用焊料等黏着剂作为固定时,则有焊料过少无法黏固、过多容易溢出而影响外观等困扰,且使用焊料也增加了材料与制造成本,殊不尽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热管与导热座之限位组配结构,其系可在无需使用焊料的情况下,使热管被挤入导热座之沟槽内后,即可被限位而不易产生偏位。
为实现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管与导热座之限位组配结构,包括一导热座、以及至少一紧迫于该导热座上的热管;其中,导热座具有一表面,并于该表面上凹设有一沟槽,且沟槽内表面上系一体突出有一限位肋,热管则紧迫于导热座之沟槽内,而限位肋系咬入热管位于沟槽内的部位表面处,以于热管位于沟槽内的部位表面处上形成一凹入、且与所述限位肋相配合的限位缺口;
进一步,该导热座之表面系为其底面。
进一步,该导热座之沟槽的断面系呈大于二分之一半圆的正弧形者,能在组配多热管时将各热管有效集中。
进一步,该沟槽内之限位肋系增设为复数。
进一步,该等限位肋于该沟槽内表面上呈间隔排列设置。
进一步,所述限位肋系沿其所对应之沟槽长度方向拉伸成型。
进一步,所述限位肋系位于其所对应之沟槽槽口内一侧处。
进一步,所述限位肋系分别位于其所对应之沟槽槽口内二侧处。
进一步,所述热管的数量系增设为复数,且该导热座之沟槽的数量亦增设为与所述热管的数量相符者。
进一步,所述热管与该导热座间系直接接触。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藉由限位肋咬入热管上而形成限位缺口,以达到上述使热管于沟槽内不易偏位之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创作之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创作第一实施例之组配动作图。
图3是本创作第一实施例热管与导热座组配前之示意图。
图4是本创作第一实施例热管与导热座组配后之示意图。
图5是本创作第二实施例热管与导热座组配前之示意图。
图6是本创作第二实施例热管与导热座组配后之示意图。
图7是本创作第三实施例热管与导热座组配前之示意图。
图8是本创作第三实施例热管与导热座组配后之示意图。
图9是本创作第四实施例热管与导热座组配后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导热座 1
底面 10 顶面 11
沟槽 12 限位肋 120
热管 2
限位缺口20 受热面 21
散热片 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请参阅图1,系为本实用新型之立体组合图。本实用新型系提供一种热管与导热座之限位组配结构,包括一导热座1、以及至少一紧迫于该导热座1上的热管(Heat pipe)2,俾透过热管2结合于导热座1上,以增加该导热座1之热传效果者;其中:
该导热座1可为铜或铝等导热性良好之材质所制成,其系可作为如散热器用以贴附于热源上之基座,并至少具有一用以贴附热源之底面10、以及一相对于该底面10另一侧之顶面11;而在本实用新型所举之实施例中,上述热管2系结合于该导热座1之底面10上,且该导热座1于其顶面11处可进一步增设复数散热片3,以构成一散热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汉旭五金塑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汉旭五金塑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49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