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药丸制丸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20055206.6 | 申请日: | 201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698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陈永光;郭和平;罗志明;任伟航;吴静南;石猛;伍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J3/06 | 分类号: | A61J3/06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万志香;曾旻辉 |
地址: | 51053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药丸 制丸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药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药丸制丸机。
背景技术
目前,药丸制丸机是小丸生产的主要设备,其已广泛应用于制药行业中。普遍的药丸制丸机一般都是使用2把搓丸刀,在两把搓丸刀的圆周上都加工了很多半圆弧槽,两把刀作相反方向的旋转运动,将经过它们中间的药条切断,挤进圆弧槽内,与此同时,两把搓丸刀还要快速地作相反方向的直线运动,将留在圆弧槽内的药条段搓成圆形,然后成型的药丸再随着刀的转动落下,脱离搓丸刀。
现有药丸制丸机的两把搓丸刀尺寸是一模一样的,药丸在两把搓丸刀的半圆弧槽围成的圆槽的正中心,搓制药丸时很容易在两把搓丸刀的中心(即圆槽的中心)产生毛刺,一次成型达不到要求的圆度,影响到药丸的加工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药丸制丸机,本实用新型可以避免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毛刺,提高药丸的加工质量。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药丸制丸机,包括第一搓丸刀及第二搓丸刀,第一搓丸刀的外圆周上设有多个第一半圆弧槽,第二搓丸刀的外圆周上设有多个第二半圆弧槽,第一搓丸刀及第二搓丸刀的轴心平行,且第一搓丸刀及第二搓丸刀的外圆周相切;第一半圆弧槽与第二半圆弧槽的槽深不同。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半圆弧槽、第二半圆弧槽的槽深分别为H1、H2,H1/H2为0.8至0.99。
所述第一半圆弧槽与第二半圆弧槽的圆弧半径相同。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进行说明。
第一半圆弧槽与第二半圆弧槽的槽深不同,在药丸的加工过程中,第一搓丸刀及第二搓丸刀围成的圆槽中心处于略微的偏心状态,所以在搓制过程中不会在中间形成毛刺,提高了药丸的加工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药丸制丸机中,两把搓丸刀配合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两把搓丸刀配合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搓丸刀,2、第二搓丸刀,3、第一半圆弧槽,4、第二半圆弧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药丸制丸机,包括第一搓丸刀1及第二搓丸刀2,第一搓丸刀1的外圆周上设有多个第一半圆弧槽3,第二搓丸刀2的外圆周上设有多个第二半圆弧槽4,第一搓丸刀1及第二搓丸刀2的轴心平行,且第一搓丸刀1及第二搓丸刀2的外圆周相切;第一半圆弧槽3与第二半圆弧槽4的槽深不同。
其中,所述第一半圆弧槽3、第二半圆弧槽4的槽深分别为H1、H2分别为3.3毫米、3.7;所述第一半圆弧槽3与第二半圆弧槽4的圆弧半径分别为D1、D2,D1与D2均为3.5毫米。
由于第一半圆弧槽3与第二半圆弧槽4的槽深不同,在药丸的加工过程中,第一搓丸刀1及第二搓丸刀2围成的圆槽中心处于略微的偏心状态,所以在搓制过程中不会在中间形成毛刺,提高了药丸的加工质量。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52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肿瘤科用微量注射器
- 下一篇:中药浸膏喷雾干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