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沥青蜡含量试验用加样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057399.9 | 申请日: | 2011-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132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边晓明;张延林;陈卫烈 | 申请(专利权)人: | 葛洲坝集团试验检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36 | 分类号: | G01N1/36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沥青 含量 试验 用加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样装置,尤其是一种沥青蜡含量试验用加样装置。
背景技术
在沥青蜡含量试验检测中,需要将定量的沥青样品装入到蒸馏瓶的底部,瓶壁及岔管不允许附着沥青,现有的制备方法是将蒸馏瓶固定在天平上,把沥青倒入玻璃漏斗中,沥青顺着漏斗进入蒸馏瓶底部,但实际操作很不方便,一是沥青试样受温度的影响比较明显,普通的玻璃漏斗漏壁较长,沥青在流经漏斗漏壁过程中逐渐冷却凝固,粘附在漏壁上;二是沥青蜡含量试验对沥青试样的质量有标准要求,必须控制沥青试样加入量,玻璃漏斗没有支撑架,通常是用人工提着或直接插到蒸馏瓶底部,在注入试样的过程中漏斗与蒸馏瓶产生接触,势必对样品的制备产生影响;规范要求沥青试样不满足质量要求或者沥青粘附在蒸馏瓶壁都视为废样,需重新制备,无形中增加了制备的难度,况且检测用蒸馏瓶清洗难度极大,给实际检测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沥青蜡含量试验用加样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方法制备沥青样品中的缺点,减少试验样品制备环节的步骤,提高试验样品制备的成功率,提升了工作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沥青蜡含量试验用加样装置,包括漏斗,漏斗的出料管上设有进料开关,漏斗放置于伸缩支撑架上,漏斗下方放置有称重装置,称重装置上放置有蒸馏瓶固定架。
漏斗斜面的倾角a≤25°。
伸缩支撑架由上部的圆环和与圆环连接的多个伸缩脚组成。
称重装置为电子天平。
蒸馏瓶固定架由底座和设在底座上的定位杆组成,底座上开设有与蒸馏瓶的底部相配合的凹槽。
底座上凹槽为半球型凹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沥青蜡含量试验用加样装置,利用伸缩支撑架放置漏斗,蒸馏瓶固定架放置蒸馏瓶,使得漏斗和蒸馏瓶平稳放置,避免了人为因素对试样称量的影响;进料开关可以控制沥青的流量和速度,避免了沥青试样超质量标准作废的现象;沥青可被直接加入到蒸馏瓶底部,减少了沥青粘附蒸馏瓶瓶壁的机率,简化试验操作,可以解决现有方法制备沥青样品中的缺点,减少试验样品制备环节的步骤,提高试验样品制备的成功率,提升了工作效率;漏斗斜面的倾角a≤25°,减小了漏壁长度,降低了沥青因冷却凝固粘附于漏壁上的机率;称重装置采用电子天平,称量准确可靠、显示快速清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型包括漏斗1,漏斗1斜面的倾角a≤25°,漏斗1的出料管上设有进料开关3,漏斗1放置于伸缩支撑架2上,漏斗1下方放置有称重装置5,称重装置5上放置有蒸馏瓶固定架4。
伸缩支撑架2由上部的圆环和与圆环连接的三个伸缩脚组成,圆环为不锈钢圆环,伸缩脚为不锈钢伸缩脚。
称重装置5为电子天平。
蒸馏瓶固定架4由底座和设在底座上的定位杆组成,底座上开设有与蒸馏瓶7的底部相配合的凹槽6,凹槽6为半球型凹槽。
漏斗1为不锈钢漏斗。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步骤如下:
1、将漏斗1和沥青试样在同样条件下加热。
2、将蒸馏瓶7通过凹槽6固定在蒸馏瓶固定架4上,打开电子天平,将蒸馏瓶固定架4放置在电子天平中央,清零电子天平。
3、将漏斗1放置在伸缩支撑架2上部的圆环上,将伸缩支撑架2的伸缩脚撑开,放置在蒸馏瓶7的正上方,调整伸缩支撑架2的高度及方位,使漏斗1的底部流出口正对蒸馏瓶7的瓶口,并且距离控制不易过大。
4、再将漏斗1放置在165℃烘箱中加热至少15min,拿出后放置在已调整好位置的伸缩支撑架2上部的圆环上,将加热好的沥青试样注入到漏斗1中,打开进料开关3,开始往蒸馏瓶7底部注入沥青试样,当沥青试样达到标准要求的质量时,关闭进料开关3,取下蒸馏瓶7,沥青样品制备环节结束。
5、将漏斗1取下,用三氯乙烯浸泡清洗后擦净放置,以备下次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葛洲坝集团试验检测有限公司,未经葛洲坝集团试验检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05739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